雹泉
即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四十里雹泉镇。《方舆纪要》 卷35安丘县: 雹泉 “自石罅中涌出,绵绵不绝,东流入潍水”。1943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置邱南县治此。
集镇名。在山东省安丘市南部。属管公镇。人口4500。为原雹泉镇人民政府驻地。西汉建村。村西有泉,泉水从石函中迸出,有串串气泡不断泛上水面,形如雨雹,故名。村以泉名。主产小麦、玉米、甘薯、黄烟、花生。林产以苹果、山楂为主。有山楂制品、针织品、弹簧及建筑材料等厂。农历四、九逢集。温宋公路经此。
即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四十里雹泉镇。《方舆纪要》 卷35安丘县: 雹泉 “自石罅中涌出,绵绵不绝,东流入潍水”。1943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置邱南县治此。
集镇名。在山东省安丘市南部。属管公镇。人口4500。为原雹泉镇人民政府驻地。西汉建村。村西有泉,泉水从石函中迸出,有串串气泡不断泛上水面,形如雨雹,故名。村以泉名。主产小麦、玉米、甘薯、黄烟、花生。林产以苹果、山楂为主。有山楂制品、针织品、弹簧及建筑材料等厂。农历四、九逢集。温宋公路经此。
蒙古中统四年(1263)升安次县置,属大都路。治所在今河北廊坊市西旧州。明洪武元年(1368)降为东安县。蒙古中统四年(1263年)升安次县置,治今河北省廊坊市西旧州。属大都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闻喜县南。《左传》:文公三年(前624),“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水经·涑水注》:“涑水又西径王官城北,城在南原上。”古邑名。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闻喜县南。《左传》文公
①春秋时齐地。亦作俆州或徐州。在今山东滕州市南。《春秋》: 哀公十四年 (前481),“齐陈恒执其君,寘于舒州”。一说在河北大城县界。《史记·齐太公世家》 作俆州。《鲁周公世家》 作徐州。②北周大象二
一名水泉关。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南大谷口。张衡《东京赋》云:“大谷通其前。”即此。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置八关以备黄巾,大谷关即其中之一。又称水泉关。东汉中平元年(184年)何进所置八关之一。今河南省
①在今新疆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境。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0:“开都河自博斯腾淖尔溢出,折西南行径库尔勒回庄为孔雀河,其流南入布它海子,又折东南行为共琦河,又东南与英乞盖河合流迳蒲昌城之东,南流注塔里木河。
明永乐四年 (1406) 置,属忠建宣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清初改为忠峒土司。
即今浙江鄞县东南韩岭乡。清光绪 《鄞县志》 卷2 《市镇》: 韩岭 “距城五十里”。
又名新易铁路。或称京汉铁路高易支线。由今河北高碑店市至梁各庄止。全长42公里。因梁各庄靠近西陵,故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11月动工,次年2月竣工。为慈禧太后偕光绪帝至西陵祭祖而建。该路于193
亦作沐马川。指今四川双流县东南之府河。《寰宇记》 卷85陵州籍县: 沐马川 “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马川。今割属广都县”。《明史· 地理志》双流县: “东南有牧马
①西周国名。姬姓。都城在今湖北随州市。《左传》: 桓公六年 (前706),“楚武王侵随”。即此。战国初为楚所灭。近年在随州市一带发现曾国铜器,有人认为曾国即随国。②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