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口
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北二十里雷公山。《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 五代唐清泰三年 (936),云州兵作乱围子城,节度使沙彦珣 “突围出城,就西山据雷公口”。
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雷公山。《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年),云州步军指挥使桑迁谋叛应河东,节度使沙彦珣突围“走出西山,据雷公口”,收兵入城击乱兵,迁败走,即此。
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北二十里雷公山。《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 五代唐清泰三年 (936),云州兵作乱围子城,节度使沙彦珣 “突围出城,就西山据雷公口”。
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雷公山。《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年),云州步军指挥使桑迁谋叛应河东,节度使沙彦珣突围“走出西山,据雷公口”,收兵入城击乱兵,迁败走,即此。
北宋置,属宁化县。即今福建清流县治。元符元年 (1098) 于此置清流县。北宋置,在今福建省清流县。后废。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胜乡鸡冠岭上。《明史·刘显传》:万历元年(1573),都掌族“阿大自守鸡冠。显令人诱以官,而分五哨昼壁九丝城下。……郭成破鸡冠,获阿大”。即此。《方舆纪要》卷70兴文县:鸡冠岭砦“在
即今青海贵德县境之黄河。《后汉书·西羌传》: 东汉永元五年 (93),护羌校尉贯友,“攻迷唐于大小榆谷……遂夹逢留大河筑城坞”。《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 “此大河即黄河。河水至此有逢留之名,在二榆谷
在今河南荥阳市。《史记· 项羽本纪》: 汉王二年 (前205),楚 “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正义》 引 《括地志》 云: “荥阳县即大索城。杜预云,成皋东有大索城,又有小索故城,在荥阳县北四里。”
即今福建建宁县西里心镇。明洪武三年(1370)西安巡司迁此。正德十五年(1520)移邱坊隘。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三里。《清一统志·杭州府二》:竹林桥“在临安县西三里。南北诸山夹峙,有九水合流于此”。
北宋置,属泸州。在今四川纳溪县境。治平四年(1067)废。
唐天宝前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小金县境。北宋属雅州。后废。
①亦名金銮殿。在今北京市故宫内。为故宫“三大殿”之一,是外朝的前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称太和殿。明、清两代皇帝即位,
一名五沟营。即今河南西平县东北二十八里五沟营镇。旧属郾城县。《清一统志·许州》:五沟镇“在郾城县东南五十里”。在安徽省濉溪县南部。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五沟,人口 2500。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