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浑河
亦作斡儿寒河。即今蒙古国之鄂尔浑河。《明史·李文忠传》:洪武五年(1372),率军由东道北征,经胪朐河,“疾驰土剌河。元太师蛮子哈剌章悉众渡河,列骑以待。文忠引军薄之,敌稍却。至阿鲁浑河,敌来益众。……遂破敌,虏获万计”。
古水名。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明洪武五年(1372年),李文忠北征,至土喇河,元太师蛮子哈剌章悉众渡河,列骑以待,文忠引军薄之,敌稍却,至阿鲁浑河,敌来益众,即此。
亦作斡儿寒河。即今蒙古国之鄂尔浑河。《明史·李文忠传》:洪武五年(1372),率军由东道北征,经胪朐河,“疾驰土剌河。元太师蛮子哈剌章悉众渡河,列骑以待。文忠引军薄之,敌稍却。至阿鲁浑河,敌来益众。……遂破敌,虏获万计”。
古水名。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明洪武五年(1372年),李文忠北征,至土喇河,元太师蛮子哈剌章悉众渡河,列骑以待,文忠引军薄之,敌稍却,至阿鲁浑河,敌来益众,即此。
清柳条边门之一。在今辽宁兴城市西北。《清一统志 ·锦州府二》: 梨树沟边门 “在宁远州西北一百里。旧有碾盘沟门,在州西北七十里。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展边移此。乾隆五年改章京驻防”。
西魏废帝二年(553)置,属开州。治所在蛇龙县(在今四川开江县西北五十里)。辖境相当今四川开江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在今广西崇左县西北五十余里。《方舆纪要》 卷110崇善县: 崇官山在 “旧县北二里。县因以名”。
战国赵邑,即今山西高平市。《水经·沁水注》 引 《竹书纪年》: 晋烈公元年 (前419),“赵献子城泫氏”,即此。西汉置泫氏县。古邑名。战国初赵邑,后为魏邑。即今山西省高平市。《水经注·沁水》:晋烈公
在今河南开封县东南陈留镇南。相传为殷伊尹出生地。《吕氏春秋》 卷14: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 (其母居伊水之上) 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寰宇记》 卷1
唐贞观元年(627)置,为全国十道之一。因在长江之南,故名。辖境相当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长江以南,湖北、四川长江以南一部分和贵州东北部地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江南东道、江南
即奄蔡国。东汉时西域国名。在康居西北,即今咸海、里海北部草原。《后汉书·西域传》: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在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西北六十里迎恩堡村。《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迎恩堡,“嘉靖二十三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一里有奇。……嘉靖中,石州之祻,此为难治。款塞后,设小市场于此”。
五代方镇名。后唐改后梁建宁军置,治所在晋州 (今山西临汾市)。北宋初废。五代方镇名。本梁建宁军,后唐改名,治所在晋州(今山西临汾市)。北宋初废。
三国吴建。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东兴镇一带。《三国志·吴书·丁奉传》:“魏遣诸葛诞、胡遵等攻东兴,诸葛恪率军拒之。”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