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山
在今浙江鄞县东宝幢乡。《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阿育王山“在鄞县东三十里。有广利院”。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属四明山脉。据清光绪《鄞县志》载:阿育王山在贸山之东,高数百仞,相传阿育王见灵,建寺其下,因以名山。阿育王寺依山叠砌,有径登山。主要由流纹斑岩、流纹岩和熔凝灰岩构成。海拔261.4米。山上林木苍郁,幽雅多姿。
在今浙江鄞县东宝幢乡。《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阿育王山“在鄞县东三十里。有广利院”。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属四明山脉。据清光绪《鄞县志》载:阿育王山在贸山之东,高数百仞,相传阿育王见灵,建寺其下,因以名山。阿育王寺依山叠砌,有径登山。主要由流纹斑岩、流纹岩和熔凝灰岩构成。海拔261.4米。山上林木苍郁,幽雅多姿。
在今山东莘县西。《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续汉书·郡国志》:东郡阳平侯国有冈成亭。《水经·河水注》:漯水“东北出郭径阳平县之冈成城西”。《方
又作乌惹、乌舍。辽属国,中心在兀惹城(今黑龙江省通河县附近)。分布地相当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一带。金称乌底改,元谓吾者野人。
又名鸿上关。即今河北唐县西北一百十里倒马关。《汉书·地理志》: 代郡有 “常山关”。为古代河北平原通向北方边陲地区要隘。又称鸿上关。即今河北省唐县西北、太行山东麓的倒马关。《后汉书·光武帝纪》:东汉建
唐永昌元年 (689) 置,属魏州。治所在今山东莘县西南朝城镇。开元七年 (719) 改朝城县。古县名。唐永昌元年(689年)置,治今山东省莘县西南朝城。属魏郡。开元七年(719年)改名朝城县。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南沿海一带。北起安平古堡故址(在一鲲身),南至二层行溪(即二仁溪)口,原由多处沙洲连续发展而成,地势起伏,有如鲸(鲲)背浮露水面,故名“鲲身”。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自打
即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二十里大河镇。清余名芳《黄梅兵事续纪》:咸丰四年(1854)十月,清军塔齐布、罗泽南败太平军陈玉成于“大河铺”。
1912年改南雄州置,后属广东岭南道。治所即今广东南雄县。1920年直属广东省。旧县名。1912年改南雄州置,治今广东省南雄市雄州镇。1996年撤销,改设南雄市。
在今江西新干县东。《寰宇记》 卷109吉州新淦县: 湓山 “在县东六十二里。环拥十二峰,上有紫元洞及王郭、浮邱三仙坛”。《清一统志·临江府》: 湓山 “山有十二峰。高十里,云出则雨”。
①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东巴州置,治所在今四川南江县北。《太平御览》 卷168引 《十道记》: “集州以东北有集水,因以为名。” 北周天和五年 (570) 移治难江县 (今四川南江县)。辖境相当
即今湖北阳新县北四十四里太子庙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兴国州北有太子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