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林堰
又名银淋堰。唐景福初筑,在今江苏高淳县东东坝镇。《舆地纪胜》 卷17建康府: 银淋堰,“《续志》 云,苏、常承中江下流,常病漂没,故筑银淋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宣、歙皆自芜湖以达于大江。又以石窒五堰路,又液铁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
又称银淋堰、银树堰、银澍堰。在今江苏省高淳县东南东坝镇西,为胥溪运河五堰之一。唐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将台濛筑,用以蓄水,以转运太湖流域粮米。
又名银淋堰。唐景福初筑,在今江苏高淳县东东坝镇。《舆地纪胜》 卷17建康府: 银淋堰,“《续志》 云,苏、常承中江下流,常病漂没,故筑银淋五堰以窒之,自是中江不复东,而宣、歙皆自芜湖以达于大江。又以石窒五堰路,又液铁以固石,故曰银淋,今讹为林”。
又称银淋堰、银树堰、银澍堰。在今江苏省高淳县东南东坝镇西,为胥溪运河五堰之一。唐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将台濛筑,用以蓄水,以转运太湖流域粮米。
即今广东增城市南增江西岸石滩镇。明万历《广东通志》卷16:增城县有“石滩墟”。
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南、含山县西南。《水经·沔水注》: “栅水又东南,积而为窦湖。” 会贞按: “湖在今巢县东南。”
①唐天宝元年 (742) 改柘州置,治所在柘县 (今四川理县西北与黑水县接壤地区)。乾元元年 (758) 复为柘州。②唐至德二年 (757) 改咸安郡置,治所在大寅县 (今四川仪陇县东南六十里仪陇河西
即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西白沙溪。《舆地纪胜》卷127吉阳军:延德水,“《元和志》云,去废延德县一里”。《清一统志·琼州府一》:延德水“在崖州(治今崖城镇)西……按《旧志》有白沙水,在州西通远巡司之侧
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泸州 (今四川泸州市)。成化四年 (1468)迁宋江渡 (今四川兴文县)。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废入泸州。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于泸州
即今黑龙江延寿县。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2宾州厅: 光绪八年 (1882) “设分防巡检,驻厅东南二百四十里烧锅甸子”。二十八年 (1902)改置长寿县。
在今浙江龙泉市城南九十里硫华山下。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时渐著名,至南宋和元代, 已成为庞大的青瓷窑系。窑场广布于处州,以大窑瓷业最盛,所产青瓷质量最好,俗名“哥窑”、“弟窑”等。1962年在大
一作长乐陂。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元和志》卷1万年县:长乐坡“在县东北十二里。即浐川之西岸,旧名浐坂,隋文帝恶其名,改曰长乐坡”。《资治通鉴》:唐天宝十三年(754),“禄山之发长安也,上令高力士饯之
在今四川洪雅县南青衣江南岸。《舆地纪胜》 卷146嘉定府: 隐蒙山 “在洪雅县南。晋处士庞居正字隐蒙隐此”。山下为隐蒙镇。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南,白水塘北。《新唐书·地理志》 宝应县: “西南八十里有白水塘、羡塘,证圣中开,置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