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铁勒

铁勒

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名,亦作狄历、敕勒。因其车轮高大,中原人称之为高车。《魏书·高车传》: “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 丁零、狄历、敕勒、铁勒,同名异译,有学者认为都是Turk (突厥) 一名的译音。最早见于汉籍者为丁零 (又作丁令、丁灵),秦汉之际被匈奴征服,所居在匈奴北,北海 (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一带。后常乘匈奴衰乱攻其北面。东汉时,部分丁零人南徙至今甘肃、阴山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十六国纷扰之际,入居内地的丁零人曾在河南建立过短暂的 “翟魏” 政权 (388—392)。其居漠北者,即 《魏书》 所载高车 (敕勒),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等种,“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常与柔然为敌,亦不时侵扰北魏。拓跋珪北征高车,度弱洛水 (今蒙古国土拉河),西至鹿浑海,破袁纥部,虏其众南来。其解批、斛律等部相继内附于北魏。后拓跋焘又征高车东部于己尼陂 (即今贝加尔湖),降其十余万落,皆徙置漠南。漠北高车部落尚有十二姓,役属于柔然。太和十一年 (487),其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统众十余万落,因不满柔然可汗,率部西迁至高昌西北,自立为王,建高车国 (487—541),后为柔然所灭。北朝末以来,其诸部皆被统称为铁勒,分布在东起独洛河 (今蒙古国土拉河) 以北直到北海、西至西海 (今哈萨克斯坦里海) 的广大地域。其部落多见于 《隋书·铁勒传》 ( 《北史》 同) 记载者有独洛河以北的仆骨、同罗、韦纥 (即袁纥)、拔也古、斯结(一作思结)、浑、斛薛等十姓,伊吾之西、焉耆之北、傍白山 (今天山东部) 的契弊 (一作契苾)等九姓,金山 (今阿尔泰山) 西南的薛延陀等四姓,康国北、傍阿得水 (一说今伏尔加河) 的诃咥、曷截 (即曷萨) 等八姓,得嶷海 (一说即今里海) 东西的苏路羯等四姓,拂林东的恩屈、阿兰等四姓,加上北海之南的都波,共四十部。突厥汗国兴,铁勒诸部受其统治,隋时分属东、西突厥。唐初,薛延陀部强盛,其首领夷男自立,入贡于唐,贞观三年(629),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牙郁督军山 (今蒙古国杭爱山) 北,漠北回纥 (即韦纥)、拔野古、阿跌、仆骨、同罗、霫等诸大部皆属之。贞观四年,唐平东突厥后,漠北铁勒诸部共奉唐太宗为 “天可汗”,称从漠北入朝之路为 “参天可汗道”。二十年,回纥与唐军攻灭薛延陀,铁勒诸部皆归附唐朝,乃置诸都督府、州,各以其酋领为都督、刺史以羁縻之,统于翰海都护府。后突厥复兴,又征服漠北铁勒诸部,部分铁勒部落南迁至河西及河套各地。天宝三年(744),回纥击灭后突厥汗国,建立回纥汗国。此后铁勒一名逐渐消亡。


猜你喜欢

  • 金凤渠

    唐咸亨三年 (672) 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新唐书·地理志》 邺县: “南五里有金凤渠,引天平渠下流溉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南。唐咸亨三年(672年)引天平渠水下流至金凤台侧,又东出以溉田,故名

  • 竹敦城

    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北。《魏书·司马悦传》:萧衍豫州刺史马仙琕等“于三关南六十里因山起城,名为竹敦”。《资治通鉴》: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北魏取三关,“上遣马仙琕筑竹敦、麻阳二城于三关南。司马悦遣兵攻

  • 长宁山

    又名长平山、照山、峨头岭。即今四川剑阁县东南鹤龄镇与苍溪县交界处之长林山。《方舆纪要》卷68昭化县:长宁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上平下险,其上有池,清澈不竭。宋王智于此筑城据守,后王昭因其遗址立寨,驻兵保

  • 仁里街

    即今云南永胜县东南仁和镇。民国初置县佐于此。1988年改名仁和镇。

  • 陇城

    ①即垂陇。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杜注:“垂陇,郑地。荥阳县东有陇城。”《水经·济水注》:“有垂陇城,济渎出其北……京相璠曰,

  • 大良驿

    明置,属霸州。在今河北霸州市东八十里,为往来孔道。

  • 垫江水

    ①古西汉水 (今四川嘉陵江) 下游经垫江县 (今四川合川市) 入长江一段,称为垫江。东汉建安十六年 (211),刘备自江州 (今四川重庆市) 北由垫江水至涪 (今四川绵阳市东),即此。其上源即古桓水

  • 木容山

    在今云南陆良县西北。《清一统志·曲靖府》:木容山“在陆凉州旧州西北二十五里”。

  • 大桥山

    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北。《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南海县:大桥山“在番禺县西北十八里。形如象鼻,下临大涧”。

  • 五泄山

    在今浙江诸暨市西五泄镇。宋《嘉泰会稽志》卷9诸暨县:五泄山“在县西五十里。 自山五级泄水以至溪,山川最为秀绝”。有小雁荡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