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穴口
在今湖北松滋县东北三十六里采穴乡。《方舆纪要》 卷78松滋县 “大江” 条下: “旧有采穴一口,藉以分泄江流,元季湮废。…… (明) 隆庆初,议者谓县东五十里采穴口,当诸穴之首,在江南岸,原有故道自堤口起,六十里至沙河,下洞庭,必当开浚,以宽下流之决溃。”
在今湖北松滋县东北三十六里采穴乡。《方舆纪要》 卷78松滋县 “大江” 条下: “旧有采穴一口,藉以分泄江流,元季湮废。…… (明) 隆庆初,议者谓县东五十里采穴口,当诸穴之首,在江南岸,原有故道自堤口起,六十里至沙河,下洞庭,必当开浚,以宽下流之决溃。”
①在今广东新会市东南。《明史·地理志》 新会县:“南有沙村巡检司,本治大神冈,后迁仙洞村,又迁长沙村,后复故治。”②即今广东开平市北长沙镇。《明史·地理志》肇庆府开平县:“东南有沙冈巡检司,本治沙冈村
即三柱山。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作“三注山”。
北魏建义元年 (528) 置,治所在南绛县(今山西绛县南八里东南城村附近)。辖境相当今山西绛县及曲沃、翼城县部分地区。西魏恭帝时改为绛郡。北魏建义元年(528年)置,治南绛县(今山西绛县南)。辖境相当
即今江西万安县北窑头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7: 吉安府万安县北有窑头。
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即今安徽太和县北六十里倪丘镇。东汉初改为宋国。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安徽省太和县北。属汝南郡。东汉建初四年(79年)改为宋公国。三国魏废为宋县。
即今甘肃清水县牛头河,西南流至天水市境入渭水。《水经·渭水注》:东亭水“亦谓之为桥水也,清水又或为通称矣。水源东发小陇山,众川泻注,统成一水,西入东亭川为东亭水,……又西得清水口,……自下亦通谓之清水
元置,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西北。元置,治今贵州省贵阳市西北。属顺元宣抚司。后废。
在今安徽铜陵、无为、繁昌等县间长江岸。因江中鹊洲为名。《左传》: 昭公五年 (前537),楚以诸侯及东夷伐吴,“闻吴师出,薳启强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杜注: “庐江舒县有鹊尾渚”,即此。
亦作德勒德尼城。在今黑龙江省嘉荫县西北黑龙江岸。乾隆 《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图》: 文苏苏河口北有 “德勒德尼城”。清陈仪 《陈学士文集》 卷10萨布素传: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公别以
即今山东乳山市东北南黄镇。清同治 《宁海州志》 卷6胜水乡有 “南黄社”。民国 《牟平县志》卷3: 南黄集 “在县 (治今宁海镇) 东南一百二十里” 南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