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都江堰

都江堰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古名离堆、离碓、湔堰、都安堰、金堤、楗尾堰、侍郎堰,宋始称都江堰。大堰为战国末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创建,历代维修,形成为古今闻名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分渠首枢纽工程与灌溉泄水工程,构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排灌结合的系统工程。渠首工程由鱼咀、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由宝瓶口引入岷江水,分支成网络状灌溉系统。使成都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称“天府”。由于建立了 “深淘滩,低作堰” 的岁修制度,灌溉面积由初 “万顷” 至民国时达到三百余万亩以上。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原名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因灌县曾称都安县而称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后代屡有扩建。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组成。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经灌县、乐山至宜宾入长江,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为避免过多的洪水及泥沙流入内江,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沙堰等工程,使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有效控制了内江的流量,既保证灌溉,又避免了水患。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掏挖。相传李冰制定了“深掏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300余万亩,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200余万亩。建国后经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多万亩。有伏龙观、离堆公园、二王庙、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主要组成部分。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都江堰附近形势


猜你喜欢

  • 许封镇

    北宋置,属方城县。在今河南方城县境。

  • 巨鹿县

    ①秦置,为巨鹿郡治。治所在今河北平乡县(乞村)西南平乡镇。北魏景明二年(501)移治今平乡县西南平乡镇东三十里,属南赵郡。北齐废。②东魏武定七年(549)置,为安远郡治。当在今江苏盱眙县境。北齐废。③

  • 宝应州

    南宋宝庆三年 (1227) 升宝应县置,治所即今江苏宝应县。后改为宝应军。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升宝应县置,治今江苏省宝应县。属楚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宝应县。寻改为军。

  • 安乐城

    ①即乐安城。在今河北乐亭县东北二十里。《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季龙将讨慕容皝,合兵五十万,具船万艘,“自河通海,运谷豆千一百万斛于安乐城,以备征军之调”。《资治通鉴》作“乐安城”。胡注以为即《水经·濡

  • 阿当吉河

    亦作阿当衣河。即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东流入海之夏拉希附近之河。清康熙《皇舆全览图》:库页岛东海岸有“阿当衣河”。光绪《吉林通志》卷23库页岛之水:“阿当吉河,出阿当吉山东麓,两源合东流入海。

  • 武康郡

    ①西魏恭帝二年 (555) 置,属益州。治所在阳安县 (今四川简阳市西北绛溪河北岸)。辖境相当今四川简阳市及金堂县部分地。隋开皇三年(583) 废。②东魏兴和中置,属汾州。治所在东多城 (今山西孝义市

  • 宣光江

    今越南北部河宣省之泸江 (明江) 与锦江合流后之河流,以经宣光县而名。《方舆纪要》 卷112安南宣化府: 宣光江“在府北。源自云南临安府教化长官司流入境,流七百余里以达宣化江。《一统志》: 永乐初,沐

  • 河口集

    即今安徽霍邱县南河口镇。明嘉靖 《寿州志》 卷1: 霍邱县有两河口集。清道光 《安徽通志》卷29霍邱县: 河口集在 “县南六十里”。

  • 长利县

    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东汉废。西晋太康四年(283)复置,属魏兴郡。五年(284)废。隋义宁二年(618)复置。唐初属上州,贞观元年(627)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郧西县西

  • 养鹅寨

    即今贵州麻江县东养鹅村。《明史·贵州土司传》: 万历七年 (1579),“者亚阿斗以反诛,乃罢乐平吏目,增设麻哈州州判一员,令居乐平司,以养鹅、者亚、羊肠诸苗属之”。万历 《贵州通志》 卷20载巡抚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