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都江堰

都江堰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古名离堆、离碓、湔堰、都安堰、金堤、楗尾堰、侍郎堰,宋始称都江堰。大堰为战国末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创建,历代维修,形成为古今闻名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分渠首枢纽工程与灌溉泄水工程,构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排灌结合的系统工程。渠首工程由鱼咀、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由宝瓶口引入岷江水,分支成网络状灌溉系统。使成都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称“天府”。由于建立了 “深淘滩,低作堰” 的岁修制度,灌溉面积由初 “万顷” 至民国时达到三百余万亩以上。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原名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因灌县曾称都安县而称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后代屡有扩建。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组成。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经灌县、乐山至宜宾入长江,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为避免过多的洪水及泥沙流入内江,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沙堰等工程,使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有效控制了内江的流量,既保证灌溉,又避免了水患。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掏挖。相传李冰制定了“深掏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300余万亩,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200余万亩。建国后经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多万亩。有伏龙观、离堆公园、二王庙、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主要组成部分。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都江堰附近形势


猜你喜欢

  • 水竹居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南丁家山下。为西湖第一名园。系晚清举人、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刘学询别墅,俗称刘庄。今为西湖宾馆。

  • 新丰 (豐)

    即今江苏丹徒县东南四十五里辛丰镇。镇以湖名。《资治通鉴》: 唐至德二年 (757),淮南诸将讨永璘于丹阳,军于扬子、瓜步,“赵侃等济江至新丰”,大败璘军。即此。

  • 土梨树堡

    在今甘肃镇原县东。《资治通鉴》:唐贞元三年(787),吐蕃“尚结赞遣其属论泣赞来言:‘清水非吉地,请盟于原州之土梨树;既盟而归盐、夏二州。’上皆许之。神策将马有麟奏:‘土梨树多阻险,恐吐蕃设伏兵,不如

  • 官埠桥

    ①即今安徽枞阳县北二十里官桥乡。旧属桐城县。清道光 《桐城续修县志》 卷1 《集场》 有官埠桥。②即今湖北咸宁市东北官埠镇。清光绪 《咸宁县志》 卷1 《镇市》: 官埠桥 “东去县十里”。集镇名。在安

  • 小曹山

    在今广西宜州市东三十二里。《方舆纪要》卷109宜山县:小曹山“下有潭,今筑为寨,名水寨”。

  • 梨岭关

    一曰梨关。明洪武初建,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七十里梨岭上。

  • 秀延水

    即古辱水。亦名吐延水、清间水。源出今陕西子长县西北, 东流径清涧县, 至延川县入黄河。《水经·河水注》:“《山海经》曰,辱水出鸟山,……东流注入河,俗谓之秀延水。”

  • 大沽口炮台

    在今天津市东南一百二十里海河入海口, 自古为津门之屏。自明代开始就建有炮台,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有大炮台五座(南岸三座,北岸两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此外还建有小炮台二十五

  • 湘鄂铁路

    从今湖南长沙东站至湖北武昌徐家棚。长365公里。为粤汉铁路的一段。1912年动工修建,1918年建成。

  • 慕义里

    在汉魏洛阳故城南洛水南岸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北魏建崦嵫馆于此,以处西域诸国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汉晋洛阳故城南、洛水南岸。北魏于此建崦嵫馆,作西域诸国来人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