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镇
北宋置,属鹿邑县。即今河南郸城县。民国初置县佐于此。1952年置郸城县。
北宋置,属鹿邑县。即今河南郸城县。民国初置县佐于此。1952年置郸城县。
金天会八年 (1130) 改奉先县置,属广宁府。治所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西五里北镇庙。元废。
亦名翠微寺。在今北京西山八大处中第一处。位于翠微山西南隅平地上。明弘治十七年(1504) 建。清乾隆十四年 (1749) 改今名。明 《帝京景物略》 卷6: “善应寺,殿佛不结趺,高几危坐,仪如中土。
亦名幽州。相当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史记·五帝本纪》: “帝颛顼高阳者……北至于幽陵。” 《正义》: “幽州也。”
明宣德五年(1430)置,属万全都司。治所即今河北赤城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为赤城县。《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423年)筑长城,“起自赤城”。明宣德五年(1430年),省云门驿置堡。即今
清置,属甘泉县。即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唐为临真县治。
在今湖北宣恩县南。《方舆纪要》卷82高罗安抚司:白凤溪“在司南。源出东门山,流会酉溪,名三江口”。
唐高宗龙朔后置,在今河南洛阳市城西洛水北岸,上阳宫之西。唐高宗龙朔后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城西洛水北岸。
唐贞观元年(627)改南合州置,治所在海康县(今广东雷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雷州、遂溪、徐闻、湛江等市县地。八年(634)改为雷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南合州置,治海康县(今广东雷州市)。辖今广东
一名西小江。源出今浙江萧山市南临浦镇麻溪,东北流至今浙江绍兴市西北钱清镇,又东至三江口入海。历史上曾是浦阳江的下游河段。宋 《嘉泰会稽志》 卷10: 浦阳江 “在 (萧山) 县东,源出婺州浦江,北流一
清顺治十四年 (1657) 改铜山守御千户所置,属诏安县,设参将驻守。即今福建东山县东铜陵镇(旧东山),为福建东南门户。明清之际为郑成功反清根据地之一。1916年东山设县,为县治所在地。1956年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