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门山
即荆门山,又名楚门山。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北长江西南,与宜昌市猇亭区西北虎牙山隔江相望。唐李白有 《郢门怀古》 诗。温庭筠 《送人东游》诗: “高风汉阴渡,初日郢门山。”
(1)古山名。又作楚门山。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东北与虎牙山隔长江相望。唐代诗人温庭筠《送人东游》中“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即此。(2)即“荆门山”。
即荆门山,又名楚门山。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北长江西南,与宜昌市猇亭区西北虎牙山隔江相望。唐李白有 《郢门怀古》 诗。温庭筠 《送人东游》诗: “高风汉阴渡,初日郢门山。”
(1)古山名。又作楚门山。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东北与虎牙山隔长江相望。唐代诗人温庭筠《送人东游》中“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即此。(2)即“荆门山”。
即石窟寺。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三十二里武周山上。上有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造像。其山最高处曰云冈,故称云冈石窟。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山西省大同市西16千米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
清康熙间置,属唐努乌梁海。治所在今俄罗斯克孜尔—奥尔达州乌鲁克穆河南厄列格斯特一带。
①在今山西盂县西。源于阳曲县东南,北流至盂县西北入滹沱河。《清一统志·平定州》 称,“唐乌河县以此名”。②亦名时水、耏水。源出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大武镇矮槐树庄东,北流入小清河。《水经·淄水注》:“时水
即今河南商丘县西北三十八里谢集镇。明嘉靖 《归德州志》 卷1 《村镇》: “谢家集,小坝西北十五里。”
①在今山西沁源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43沁源县: “寒泉在县东北五十里青裹山上,……西南流入沁河。”②在今江西萍乡市东二十里。《舆地纪胜》 卷28袁州: 寒泉 “溉田甚广”。《方舆纪要》 卷87萍乡
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平昌县置,属东阳郡。治所即今浙江遂昌县。隋初废,后复置。唐武德八年 (625) 又废,景云二年 (711) 复置,属括州(后改处州)。元属处州路。明、清属处州府。民国初属浙
即今湖北枣阳市西北四十四里杨档镇。清同治《枣阳县志》卷17《军务》: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捻军数万至县境,“守备熊正喜在杨家垱督团堵剿,阵亡”。
①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北。《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即此。后置邬县。②春秋郑邑,后为周邑。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左传》: 隐公十一年(前712),“王取邬、刘、
即台湾铁路台中线。从新竹县南竹南沿海岸至彰化附近。长91.4公里。1919年动工修建, 1922年建成。
在今湖南衡东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80衡山县: “黄华驿在县东五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