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县
1918年升通辽镇置,属奉天省洮昌道。治所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1929年直属辽宁省。1945年划归辽北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1年析置通辽市。1958年撤销,并入通辽市。据《内蒙古自治区概况》: 因地处西辽河沿岸,故称通辽。
旧县名。1918年由辽源县(今双辽市)析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1958年并入通辽市,1964年复置。1986年撤销,并入通辽市。
1918年升通辽镇置,属奉天省洮昌道。治所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通辽市。1929年直属辽宁省。1945年划归辽北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1年析置通辽市。1958年撤销,并入通辽市。据《内蒙古自治区概况》: 因地处西辽河沿岸,故称通辽。
旧县名。1918年由辽源县(今双辽市)析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1958年并入通辽市,1964年复置。1986年撤销,并入通辽市。
西汉置,为上谷郡东部都尉治。治所在今河北赤城县南。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赤城县南。属上谷郡。为东部都尉治。东汉废。《水经注·沽河》:阳乐水(《汉志》作乐阳水)经女祁县故城南。
即新拖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明史·郑和传》:郑和出使曾经历其地。
元置,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三十里大安。
即今四川安岳县北八庙乡。清道光《安岳县志》卷7:八庙场“在治北六十里”。场北卧佛沟,半岩上有唐代巨型释迦牟尼涅槃像, 长23米。卧佛上方为释迦说法图,沟两侧岩壁间有一百三十九龛窟,一千六百十三躯造像及
即今福建大田县西北桃源镇。明置桃源巡司于此,旧属漳平县,嘉靖十六年 (1537) 改属大田县。(1)即今福建省大田县西北桃源。明时于此置巡检司。(2)在今河南省林州市西天平山。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定州。治所在平乡县 (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平乡镇)。辖境相当今河北内丘、任县、平乡、巨鹿、隆尧等县地。十八年 (494) 属相州,后改为南赵郡。
①在今河南淇县西南三十里。《旧唐书·甄济传》: 甄济 “天宝中隐居卫州青岩山”,安禄山辟之不就。②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黄河滨。《隋书·地理志》: 武威郡允吾县有 “青岩山”。古山名。又称苍峪山、仓岩山、
①即今河北廊坊市东北二十里桐柏镇。清于此设武清营都司,后改设外委驻防。②即今河南桐柏县治。元废桐柏县为镇,属唐州。明属唐县,置桐柏镇巡司。成化十二年 (1476)复置桐柏县于此。
即今上海市闵行区东南三十六里鲁汇镇。清光绪 《南汇县志》 卷1: 鲁家汇 “明举人鲁道昆居此,闸港至此稍折而南”。故有鲁家汇之名。
在今西藏曲水县东北曲水镇。藏语意为水沟。清乾隆《西藏志》:自藏由江孜一路至后藏札什隆布路程,“西藏七十里至业党,四十里至降里,五十里至曲水”。1960年与协荣、聂当等谿合并设曲水县,驻雪村。原西藏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