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通江县

通江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诺水县置,为始宁郡治。治所即今四川通江县。《寰宇记》 卷140通江县: “以邑枕巴江,故为通江县。” 乾元元年 (758)为璧州治。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属巴州。南宋末分为上通江县、下通江县。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废。至正四年 (1344) 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治所在赵口坪 (今通江县东北)。明洪武中徙治今通江县。《明史·林俊传》: 正德五年 (1510),兰廷端义军 “攻陷通江”。即此。清属保宁府。民国初属四川嘉陵道。1928年属四川省。


在四川省北部、渠江支流通江流域,北邻陕西省。属巴中市。面积 4 116.6 平方千米。人口72万。辖9镇、65乡。县人民政府驻诺江镇。西魏大统中置诺水县,治今址,属遂宁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省入始宁县。唐武德八年(625年)复置诺水县及壁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县名通江(《太平寰宇记》通江县:“以邑枕巴江,故为通江县。”),改壁州为始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壁州治。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壁州,改属巴州。南宋末,分为上通江县、下通江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两县入曾口县。至正四年(1344年)复置通江县。明属巴州。清属保宁府。1913年属川北道,1914年属嘉陵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置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及赤北、赤江、红江三县苏维埃,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地区。1950年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属达县地区。1993年属巴中地区,2000年属巴中市。县境北属米仓山、大巴山中区,南跨盆北低山区。大通江自东北入,纵贯中部,左纳月滩河,右有诺水河(小通江)注入,南流出境。农产有稻、小麦、玉米、薯类,并产生漆、油桐、白蜡、五倍子,尤以通江银耳著名。有煤、铁、铝土、铜及磷矿。有采煤、纺织、皮革、建材、农机等工业。通万、通巴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千佛岩摩崖造像及诺水河风景区。纪念地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红军烈士墓、“赤化全川”石刻标语、列宁公园、中共川陕省省委及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旧地等。


猜你喜欢

  • 祋祤县

    西汉景帝二年 (前155) 置,属内史。治所即今陕西耀县东一里河东堡。武帝后属左冯翊。东汉初废。永元九年 (97) 复置,三国魏又废。古县名。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置,治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东。属

  • 三贤堂

    又名思贤堂。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内。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6:“思贤堂,旧名思贤亭,以祠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后改曰三贤堂。绍兴二十八年,郡守蒋璨建。三十二年郡守洪遵又益以王仲舒及范文正公二像,更名

  • 四川省的简称。唐至德二年(757)分剑南节度使为东西川两节度使,合称两川。北宋乾德三年(965)并两川置西川路,开宝六年(973)析置峡西路,合称为川峡路。咸平四年(1001)又分为益、利、梓、夔四路

  • 朱砂冲

    在今江西井冈山市(茨坪)东南三十里。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是通往遂川县的交通要冲。遂川县反动地方武装曾数次率部侵扰,都被击退。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东南约15千米。海拔600多米。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

  • 武川直隶厅

    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析归化城厅北境置,属山西省。寄治归化城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12年改武川县。

  • 灵仙山

    在今河北蔚县西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44蔚州“倒刺山”条下:“又有三奇石,俨如三仙,因名灵仙山,五代唐(按,应为晋)以此名县。”

  • 玄武山

    亦作元武山。又名三隅山、三堆山。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元和志》卷33玄武县:玄武山“在县东二里。山出龙骨”。《寰宇记》卷82玄武县:玄武山,“《九州要记》云:玄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鹿尾入贡

  • 长沙

    ①邑名。战国楚地,即今湖北长沙市。《史记·楚世家》:“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②在今上海市崇明岛西部城桥镇一带。《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长沙“旁连十余沙,最为雄壮”。明万历十三年(1585

  • 秋山

    又名禾山。即今江西永新县西北秋山。《方舆纪要》 卷87永新县: 秋山 “一名禾山”。

  • 东两河口

    即今安徽六安市东南河口镇。清同治《六安州志》卷5:两河口在“州南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