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辽河

辽河

古名大辽水,亦名枸柳河,又名巨流河。在今辽宁省西部。《汉书·地理志》 辽东郡望平:“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今辽宁海城西北)入海。”玄菟郡高句骊:“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隋书·炀帝纪》:大业八年(612)征高丽,三月“甲午,临戎于辽水桥。……甲午,车驾渡辽,大战于东岸”。辽河有东西两源:东辽河源出吉林东辽县萨哈岭;西辽河上游,北源西拉木伦河出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白岔山。南源老哈河出河北平泉县光头山。东南流至辽宁昌图县西北古榆树附近会合后,始称辽河。古今辽河变迁,古代辽河下游自新民以下大致沿今烂蒲河、纳浑河,直趋海城市西境入海,明初以后不断西移, 一支南流为外辽河,到三岔河合浑河,太子河称大辽河,经营口市注入渤海;一支南流,称双台子河,在盘山境会饶阳河, 由盘山湾入海。1958年于辽中县六间房截断外辽河流路,使浑河、太子河为独立水系,辽河主流循双台子河由盘山湾入海。


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大河。汉名大辽水,《汉书·地理志》玄菟郡高句骊:“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水经注》称“大辽水”为“辽水”,称“辽水”为“小辽水”。《契丹国志·太宗纪下》:“渡辽水,至渤海国铁州(治今辽宁营口市东南汤池)。”《金史·地理志》沈州辽滨县(治今新民市东北辽滨塔古城)、章义县(治今沈阳市西南彰义)并“有辽河”,皆即今辽河。古亦名句丽河,一作枸柳河,清名巨流河。跨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有东西两源:东辽河源出吉林省东辽县吉林哈达岭;西辽河上游北源西拉木伦河出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南白岔山,南源老哈河出河北省平泉县光头山;东、西辽河在辽宁省昌图县古榆树附近汇合后始称辽河。下游段原与浑河汇合,至营口以下注辽东湾。1958年改道,在辽中县六间房附近折向西,顺双台子河由盘山湾入海,使辽河水系与其最大支流浑河水系分成两个独立入海的河系。全长 1390 千米,流域面积16.41万平方千米(若包括浑河及内流区面积为21.9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459米3/秒。支流有柳河、清河等。河道迂曲漫流,含沙量高,流量变化大,旧时常泛滥成灾。建国后进行全面治理,在上、中游修建大伙房、南城子、柴河、红山、莫力庙、二龙山、清河等水库。在下游低洼地开辟灌溉区。六间房以下可通航。


猜你喜欢

  • 岩昌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铜州。治所在今广西容县东南。贞观八年 (634) 属容州。唐末废。

  • 留庄隘

    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刘庄冶村。《清一统志·绛州一》: 留庄隘 “在闻喜县东南七十里中条山。南通垣曲县,北接绛县冷口谷,东西二山之间,断壁千仞,激湍横流”。金代于此置刘庄镇。

  • 茶镈和罗城

    又名拘苏摩补罗、波吒釐子城、婆吒梨子城、波罗利弗多罗、波罗利弗拓路、波罗利弗、波罗黎弗都卢、巴陵弗、巴邻、波罗黎、巴连弗、香花宫城及华氏城。在今印度东北恒河南岸巴特那。《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国》:

  • 堰下市

    一名燕厦镇。即今湖北通山县东六十六里燕厦镇。旧属兴国州。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兴国州西南有堰下市。

  • 青竹径 (逕) 隘

    在今广东饶平县北。《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饶平县: 青竹径隘 “在县 (今三饶镇)东南接福建漳浦县界”。

  • 中郭罗克插落寨

    简称中郭罗克司。在今青海班玛县西北达卡乡境。清康熙六十年(1721)置中郭罗克插落寨土百户。清嘉庆《四川通志》卷90:康熙五十九年(1720)冬十月,清提督岳钟琪等率诸军进攻郭罗克,“直抵中郭罗克那务

  • 东江

    ①又名上江、白蚬江、白蚬湖。为古代太湖尾闾之一。晋顾夷《吴地记》、庾阐《扬都赋注》、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皆以此为《尚书·禹贡》 的三江之一。故道自今江苏吴县东南三十里古三江口与松江分流,经白蚬湖东南流

  • 析城山

    即今山西阳城县西南析城山。最高峰海拔1951米。《尚书· 禹贡》: “底柱、析城,至于王屋。” 《汉书·地理志》 河东郡濩泽县: “ 《禹贡》 析城山在西南。” 《水经·沁水注》: 上涧水 “南历析城

  • 马路墟

    即今广西岑溪县西南二十里马路镇。民国《岑溪县志》旧分乡地图:西南有马路墟。

  • 银州关

    在今陕西横山县东。《方舆纪要》 卷57米脂县: 银州关在 “县西九十里。上有古城,亦曰银城关。成化七年,余子俊言,延绥西路旧守土门、太兔鹘等堡,并未守铁鞭、锁地、五谷、黑城子、银城关等城,俱宋时防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