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越王山

越王山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西。《清一统志·绍兴府一》: 越王山 “在山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昔越王尝栖兵于此。今其上有走马冈、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

②即今福建福州市北屏山。《寰宇记》 卷100福州闽县: 越王山 “在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无诸旧城也”。《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 越王山 “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扆也。亦曰平山,又名泉山,以山有天泉池也。闽越王都冶山前麓,故曰越王山。其东南麓,唐时有左衙、宣毅、广节诸营,故亦名将军山”。《汉书· 朱买臣传》: “故东越王居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

③在福建长乐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长乐县: 越王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高耸,周回三十里。相传越王无疆 (诸) 之后居此,因名”。

④一名粤山。在今福建浦城县东,城环其上。《舆地纪胜》 卷129建宁府古迹: 越王台 “在浦城县东,《旧经》 云: 越王于此为烽候之所”。

⑤即越秀山。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 越秀山 “在府治北。一名越王山”。


古山名。(1)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北屏山。《太平寰宇记》福州闽县:越王山“在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无诸旧土城也”。《读史方舆纪要》福州府: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扆也。亦曰平山,又名泉山,以山有天泉池也。闽越王都冶山前麓,故曰越王山。其东南麓,唐时有左衙、宣毅、广节诸营,故亦名将军山”。《汉书·朱买臣传》:“故东越王居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2)在今江西省武宁县东南。相传春秋时越王伐楚屯兵于此。(3)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昔越王勾践栖兵于此。其上有走马冈、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等。


猜你喜欢

  • 泥阳水

    即埿阳水。今甘肃成县、徽县境之洛河。源出徽县西北老爷山,南流经成县,东南流复入徽县,合栗河 (今伏镇河)。又南流入陕西略阳县,与故道水 (今嘉陵江) 会。《资治通鉴》: 五代梁贞明元年 (915),“

  • 湛口江

    在今江西大余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88南安府大庾县: “湛口江水出府东南四十里留池坑,有赤江水流合焉。东流五十里合大江。水浅而清,因名。”

  • 金粟泉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北。《清一统志·琼州府一》 “双泉” 条: “一即金粟泉,又名浮粟井,在 (琼山) 县东北里许。”

  • 马鞍关

    ①在今湖北郧西县西马鞍关乡。《方舆纪要》卷79郧西县“鸡岭关“条下:“马鞍关在县西七十里, 皆因山以名。”②明正统初设,在今广西藤县南。《方舆纪要》卷108藤县:马鞍关在“县南二里。平南、岑溪、容县舟

  • 郓州

    隋开皇十年 (590) 置,治所在万安县 (后改郓城县,在今山东郓城县东十六里)。大业初改为东平郡。唐武德初,复改郓州。贞观八年 (634)移治须昌县 (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山东东平、梁山、

  • 金马厂

    在今四川昭觉县东南西溪河东岸。民国《昭觉县志》 卷2: 金马厂 “在县南,距城三十里。铜矿”。

  • 济东镇

    金置,属邹平县。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蒙古宪宗二年 (1252) 改置济东县。

  • 成都中卫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明一统志》卷67成都府:成都中卫“在府治西南七里”。清初废。明洪武中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清初废。

  • 外水

    即今四川成都市府河及其下游岷江。《晋书·毛璩传》:“初,璩闻(桓)振陷江陵,率众赴难,使(毛)瑾、(毛)瑗顺外江而下。”《宋书·刘钟传》:“随朱龄石伐蜀,为前锋,由外水至于彭模,去成都二百里。”皆此。

  • 汉东郡

    ①西魏改冯翊郡置,治所在蓝水县(今湖北钟祥市西北)。隋开皇初废。②隋大业三年(607)改随州置,治所在随县(今湖北随州市)。唐武德三年(620)复改随州。天宝元年(742)复为汉东郡。乾元元年(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