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福寺
在今广东东莞市城区西南。《舆地纪胜》 卷89广州: 资福寺 “在东莞县一百六十步。有罗汉阁,比丘祖堂建阁成,走惠州,求记于苏轼”。《清一统志· 广州府》: 资福寺,“南汉邵廷琄建。四围以四井为界。寺南有镇象塔,塔旁有再生柏。…… 《县志》: 柏为祖堂禅师所植,师去柏枯,师回复荣,因名。宋苏轼有广州资福寺罗汉阁记”。
本名树佛寺,北齐时始建,在今河南省确山县西北秀山与乐山之间。唐改名资福寺,德宗时颜真卿被李希烈幽禁于此。宋代改名万寿禅寺、北泉寺。
在今广东东莞市城区西南。《舆地纪胜》 卷89广州: 资福寺 “在东莞县一百六十步。有罗汉阁,比丘祖堂建阁成,走惠州,求记于苏轼”。《清一统志· 广州府》: 资福寺,“南汉邵廷琄建。四围以四井为界。寺南有镇象塔,塔旁有再生柏。…… 《县志》: 柏为祖堂禅师所植,师去柏枯,师回复荣,因名。宋苏轼有广州资福寺罗汉阁记”。
本名树佛寺,北齐时始建,在今河南省确山县西北秀山与乐山之间。唐改名资福寺,德宗时颜真卿被李希烈幽禁于此。宋代改名万寿禅寺、北泉寺。
即今浙江湖州市东南四十六里双林镇。《方舆纪要》卷91湖州府“南浔镇”条下:双林镇“嘉靖中,倭贼尝突犯此”。(1)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东部。面积96.7平方千米。人口7.3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林,人口1.
在今山西武乡县东南。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和八路军总部曾驻此。
1912年改甘孜委员置,属康安道。治所即今四川甘孜县。次年改为甘孜县。
即浯溪。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之浯溪。唐上元中元结罢道州归,爱其山水,因家焉。亦名漫郎宅。《方舆胜览》卷25引宋陈衍《题浯溪图》云:“元氏始命之意,因水以为浯溪,因山以为吾山,作屋以为吾亭。三吾之称,我所自
一名宛里和屯。在今黑龙江桦川县东北万里和通。清康熙 《皇舆全览图》 作穵采城。乾隆 《内府舆图》 作宛里和屯。又名万里和屯、宛里和屯。即今黑龙江省桦川市东北万里河。
在今江西南昌县南赣江东岸。《陈书·周文育传):陈永定初,周文育击欧阳頠,“分遣老少乘故船舫,沿流俱下,烧豫章郡所立栅,伪退。……文育由间道兼竹,信宿达芊韶”。即此。在今江西省南昌县南、赣江东岸。《资治
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唐河县一带。《战国策·楚策三》: 苏子谓楚王曰,“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荀子·议兵篇》: “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巨铁釶。惨如蠭虿,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
1913年改定番州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惠水县。1920年直属贵州省。1941年改名惠水县。旧县名。1913年由定番州改置,治今贵州省惠水县和平镇。1941年更名惠水县,以县境受涟水之惠得名。
五代方镇名。后唐置,治所在应州 (今山西应县),后地入契丹,废。《新五代史· 职方考》: “应州故属大同军节度,唐明宗即位,以其应州人也,乃置彰国军。”五代方镇名。唐置,治应州(今山西应县)。后地入契
又作蒲圻口、蒲矶口、陆溪口。即今湖北嘉鱼县西南四十八里陆溪镇。东汉末及三国时为军事要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孙权与刘备争荆州,“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即此。清末移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