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资州

资州

西魏置,治所在阳安县 (今四川简阳市西北)。《元和志》 卷31: 资州 “取资水为名”。北周武成二年 (560) 徙治资阳县 (今资阳市)。隋开皇七年(587) 又徙治盘石县 (今资中县北三里)。大业三年(607) 改为资阳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资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资阳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资州。咸通六年 (865) 徙治内江县 (今内江市西),次年徙治盘石县。辖境相当今四川资阳市以南,内江市以北沱江流域。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废入简州。至正时明玉珍复置,治所即今四川资中市。明洪武四年 (1371) 降州为资县。清雍正六年 (1728) 升为资州直隶州,辖境扩大包括仁寿、井研二县。1913年废,改本州为资中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治阳安县(今四川简阳市西北),北周武成二年(560年)移治资阳县(今市),隋开皇七年(587年)移治盘石县(今资中县)。“取资水为名”(《元和郡县志》)。大业初改为资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资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资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资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内江、资阳、资中等市县地。宋先后属梓州路、潼川府路。元废。至正末明玉珍复置。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资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复置,属四川省。辖境扩大,有今内江、资中、资阳、仁寿、井研等市县地。1913年废,改本州为资中县。


猜你喜欢

  • 勾阑山

    即勾栏山。今加里曼丹西南之格兰岛。《元史·史弼传》:至元三十年(1293),“至东董、西董山、牛崎屿,入混沌大洋橄榄屿,假里马答、勾阑等山”。

  • 隆奉蛮夷长官司

    亦作隆奉蛮夷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 改隆奉宣抚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境。后废。宣德三年 (1428) 改置蛮夷官司,属东乡五路安抚司。清废。

  • 北遐寨

    南宋改北遐镇置,属天河县。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元改为北遐洞。

  • 水磨河

    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清宣统《新疆图志》卷71:“松树塘水北流经沙山南入于招摩多河,合西北流五十里至沙山子庄而伏,又三十余里再出为水磨河,又北流折西酾为三大渠,又西流经镇西厅城北注于巴尔库勒

  • 西原

    ①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旧唐书·哥舒翰传》:唐至德元年(756),率兵讨安禄山,“六月四日,次于灵宝县之西原。八日,与贼交战,官军南迫险峭,北临黄河”。大败。哥舒翰亦被俘。②又名雍原、周原。在今陕西武

  • 枣山

    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4冀州: 枣山 “山多枣,因名”。

  • 常州

    隋开皇九年 (589) 改晋陵郡置,治所在常熟县 (今江苏常熟市西北)。《元和志》 卷25常州:“ (隋) 于常熟县置常州,因县为名。” 后移治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市)。大业初改为毗陵郡。唐武德三年(6

  • 彭墩街

    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二十里。民国 《建阳县志》 附图: 县东北有彭墩街。

  • 高显

    在今山西曲沃县西北二十里高显镇。《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八年 (576),“周主至高显,遣齐王帅所部先向平阳”。即此。

  • 高浦

    即今福建厦门市西北高浦。明属同安县,置高浦巡司于此。万历九年 (1581) 移至白礁,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