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乡县
东魏天平二年 (535) 置,属魏尹。治赵城 (今河北大名县西北)。北周移治孔思集寺 (今大名县东北大街乡),属昌乐郡。隋为武阳郡治。唐为魏州治。五代晋改名广晋县。
古县名。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析馆陶县西界置,治赵城(今河北大名县西北)。属昌乐郡。因前燕曾置贵乡郡于此,故名。北周建德七年(578年),以赵城卑湿,徙县东南孔恩集寺(今大名县东北)。大象二年(580年)为魏州治。隋大业初为武阳郡治。唐治所屡迁,后迁至今大名县东,为魏州治。五代晋改名为广晋县。
东魏天平二年 (535) 置,属魏尹。治赵城 (今河北大名县西北)。北周移治孔思集寺 (今大名县东北大街乡),属昌乐郡。隋为武阳郡治。唐为魏州治。五代晋改名广晋县。
古县名。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析馆陶县西界置,治赵城(今河北大名县西北)。属昌乐郡。因前燕曾置贵乡郡于此,故名。北周建德七年(578年),以赵城卑湿,徙县东南孔恩集寺(今大名县东北)。大象二年(580年)为魏州治。隋大业初为武阳郡治。唐治所屡迁,后迁至今大名县东,为魏州治。五代晋改名为广晋县。
唐置,属山州。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北部。后废。
即今西藏墨脱县。清末《西南野人山归流记》称:“野人山历为西藏流放之所。凡罪犯流军至此,由白马冈酋长按罪轻重分配各地,囚于树上,或穴地为牢。”又说:“每十二年,达赖喇嘛至波密及白马冈讲经一次。”1960
在今四川长宁县南七十里双河镇。《舆地纪胜》卷166长宁军:介湖“在郡治西城下。植荷其中。建楼临湖曰郁蓝”。《方舆纪要》卷70长宁县:介湖“在县西城下。今废为田”。
1935年4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金仙场 (今四川剑阁县南金仙镇)。同年5月废。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5年由四川省剑阁县东南部析置,治金仙场。县因以为名。1935年红军北上后撤销。
在今江西南城县西南。南朝宋谢灵运《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诗曰:“铜陵映碧润,石磴泻红泉。”张铣注:红泉“谓自砂中流出,故其色红”。又灵运《山居赋》云,“泛丹砂于红泉”。
在今山西阳城县北。清同治《阳城县志》卷4有刘村堡。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孙皓建衡三年(271),“皓举大众出华里,皓母及妃妾皆行,东观令华覈等固争,乃还”。即此。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三国吴建衡三年(271年),孙皓误信谶
清初改忠峒安抚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雍正十三年 (1735)废。清初改忠峒宣抚司置,治今湖北省宣恩县东南。雍正十三年(1735年)废。
即今嘉陵江上源。《方舆纪要》卷56凤县:大散水“在县东五里。出大散关,流经县西南,入于嘉陵江,亦谓之故道水”。唐以后始称嘉陵江。
金贞元二年 (1154) 废奕川县为栾川镇,属卢氏县。即今河南栾川县城关镇。明置巡司。民国初设县佐驻此。1949年又置栾川县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