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虏山
又作铜虏山。在今云南马龙县北。《汉书·地理志) 铜濑县: “谈虏山,迷水所出。”
又作铜虏山。在今云南马龙县北。《汉书·地理志) 铜濑县: “谈虏山,迷水所出。”
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达巴东南一百四十多里。“乌扎”,藏语意为头发,“拉”意为山口。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达巴宗东波到印度觉朗姆一带的山口通道。
即今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东南高滩营,西南近寨岗镇。《清一统志 · 连州》: 高滩营 “在阳山县西北六十里,接连山厅界。系八排三坑瑶出入之路。明成化中置,后废。本朝顺治十五年复置”。
即今北京故宫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 建,初名玄武门。清康熙时重修,因避圣祖玄烨讳,改名神武门。明崇祯十七年 (1644) 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皇帝朱由检由此门逃到煤山(今景山) 自缢。
①即今四川长江之别称。《寰宇记》 卷120涪州: “ 《四夷县道记》 云: 故城,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 《舆地纪胜》 卷174涪州: 蜀江 “发源岷山,经嘉、叙、泸、重庆至城下,自成都登舟十三程,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宋 《淳祐临安志》 卷8: 理公岩,“陆羽记云: 晋慧理宴息于下”,故名。明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 卷10: “青林洞一名理公岩。岩扉深杳,寒栗侵肌,暑游最快。”
明置,在今云南广南县西。后废。
在今浙江建德市南。《明史·地理志》 严州府寿昌县: “东南有岩峒山。” 《清一统志 ·严州府》: 岩洞山 “在寿昌县 (今寿昌镇) 东南三十里,跨兰溪县界,高与金华山等”。
即今湖北钟祥市西北竹陂河。为汉水支流。《方舆纪要》卷77荆门州:蒙、惠二泉“宋知州彭乘引为三沼,合流至竹陂河入汉”。《清一统志·荆门州》:竹陂河“在荆门州东, 东流入汉”。
春秋宋邑。在今江苏铜山县境。《左传》: 成公十八年 (前573),“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古邑名。春秋宋邑。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废黄河北岸。《左传》成公十八年(前573年):“楚子辛、郑皇辰
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南扁都沟,为由青入甘主要道口之一。民国 《大通县志》 第一部: 扁都口“去县城西北三百九十里。群峰若帐,一口如瓶,为北出甘州之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