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西山八大处

西山八大处

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北部西山东麓翠微、平坡、卢师山之间。八大处指分布在三山间的八座寺庙,即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八大处即此八座寺庙的总称。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东北部,西山余脉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中。系分别建于隋唐至清康熙、乾隆年间的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龙泉庵)、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等八座古刹的总称。八座寺庙错综分布在山下、山麓、山腰及山顶上,旧有八刹之称。以位于翠微山东麓的第二处灵光寺最有名。寺始建于唐,初名龙泉寺,明成化年间再次重修改今名。寺前原有辽招仙塔。寺、塔均毁于八国联军入侵。1958—1964年在原塔基东北重建一座51米高的密檐式砖塔,供奉从残留塔基中发现的一颗释迦牟尼佛牙,故名佛牙舍利塔。其他寺院亦各有特色。群峰叠嶂,古木参天,气势磅礴。是京西庞大的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柯巴县

    亦作柯巴县。唐仪凤二年 (677) 置,属羁縻奉州。治所在今四川珙县西南。后废。

  • 方吴岭

    在今安徽歙县南,为大连岭主峰之一,南接浙江淳安县界。《方舆纪要》卷28歙县:方吴岭“在县南九十里,高二十余仞,有小岭七十二。自府境往严州遂安县,此为捷径”。

  • 四城山

    在今福建霞浦县西南五十五里。《清一统志·福宁府》:四城山“亦名四层山。危壁峭立,上有巨石黑色,名铁印山。下多屯田军营”。《方舆纪要》作“泗城山”。

  • 草堂寺

    ①十六国时建,在今陕西户县南草堂营村。宋敏求 《长安志》: 草堂禅寺 “在御宿川圭峰下。本姚兴草堂逍遥园,鸠摩罗什译经是园”。其后鸠摩罗什葬此,并建舍利塔。②即梵安寺。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五里。《清一统

  • 小兴安岭

    亦称东兴安岭。在今黑龙江省中部和北部。西北一东南走向,长达400公里。《清史稿·地理志》 黑龙江省:内兴安岭“正支又东北为嫩江源。又东南为库穆尔,为东兴安岭。西出一支为和罗尔,又西曰乌云和尔冬吉。正支

  • 威鲁堡

    在今山西左云县北四十里威鲁村。《清一统志·朔平府》: 威鲁堡 “在县东北。东至边墙三里,北至边墙二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筑,周二里有奇。属助马路”。

  • 㟬崮水

    在今山东蒙阴县南。 《水经·沂水注》:“桑泉水又东南径蒙阴县故城北, ……又东南与㟬崮水合。水有二源双会,东导一川,俗谓之汶水也。东径蒙阴县,注桑泉水。”

  • 南田厅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置,属宁波府。治所在今浙江象山县南八十里樊岙乡。1912年与石浦厅合置南田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析象山南田岛置,治今浙江省象山县南之南田岛。1912年与石浦厅合置南

  • 富平侯国

    西汉改厌次县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阳信县东南。东汉复为厌次县。西汉宣帝封张延寿为富平侯,改厌次县为富平侯国,治今山东省阳信县东南。东汉国除,仍为厌次县。

  • 普陀峒

    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17大理府浪穹县: 普陀峒在 “县 (今洱源县) 东南十五里,为往来要隘之地,有巡司戍守”。清仍设巡司。《清一统志·大理府》 作蒲陀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