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口镇
即今广东东源县东北蓝口镇。明置巡司于此。《清一统志·惠州府》: “其地为龙川往来孔道,古为石砦,临河险峻。”
在广东省东源县东部。面积196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蓝口圩,人口5340。因濒临蓝溪水与东江汇合口处,故名。建国后属河源县第二区。1958年建蓝口公社,1983年设区,1986年建镇。属平原丘陵地区,东江及数条支流流经。主产稻、大豆、花生、甘蔗等,盛产蔬菜。水力资源丰富,建有水电站。有农机修理、铸造、五金、家具、服装等厂。有公路接205国道。东江通航。
即今广东东源县东北蓝口镇。明置巡司于此。《清一统志·惠州府》: “其地为龙川往来孔道,古为石砦,临河险峻。”
在广东省东源县东部。面积196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蓝口圩,人口5340。因濒临蓝溪水与东江汇合口处,故名。建国后属河源县第二区。1958年建蓝口公社,1983年设区,1986年建镇。属平原丘陵地区,东江及数条支流流经。主产稻、大豆、花生、甘蔗等,盛产蔬菜。水力资源丰富,建有水电站。有农机修理、铸造、五金、家具、服装等厂。有公路接205国道。东江通航。
1914年改兴京府置,属奉天东边道。治所在新宾堡(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1929年改为新宾县。旧县名。1914年由兴京府改置,治新宾堡(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新宾镇)。1929年撤销,改名新宾县。原属
即大要县。西汉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宁县东南。东汉废。《汉书·地理志》 北地郡大县注:师古曰:“即古要字也, 音 一遥反。”
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西南。《清一统志·保宁府二》:天雄关“在昭化县西南五里剑州大路。俗名五里垭”。
即今福建建瓯市南南雅镇。《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南平县: 南雅口 “在府北六十五里。地势高耸,下临溪流,有闽越王庙”。
西魏置,为邛州及蒲阳郡治。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市东南五十五里牟礼镇永丰村。隋大业三年(607) 属临邛郡。唐武德元年 (617) 复为邛州治。显庆二年 (657) 移州治临邛县,县属邛州。元至元二十一年
唐中曹国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北。
①在今陕西勉县西。《南齐书·魏虏传》:“伪安南将军、梁州刺史魏郡王元英十万余人通斜谷,寇南郑…… (萧) 懿先遣军主韩嵩等征僚,回军援州城,至黄牛川,为虏所破。”②在今陕西南郑县西南。《寰宇记》 卷1
本密多台,北宋政和七年 (1117) 赐名,属镇戎军。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南。金废。
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南。《舆地纪胜》卷103静江府:东人山“在阳朔县东。其形如冠带而拱揖。县西一里有石如人冠带, 西向而坐”。《方舆纪要》卷107阳朔县:东人山在“县东南二十里。石形如人,东向,其下有三十
①即缙云山。在今浙江缙云县东二十三里仙都乡。《元和志》卷26:缙云山“一名仙都,一曰缙云,黄帝炼丹于此”。《方舆纪要》卷94缙云县:仙都山“本名缙云山,唐神龙初以此名县。又名丹峰山,天宝七载改今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