萯阳宫
一作倍阳宫。秦惠文王时建,在今陕西户县西南二十三里。《汉书·宣帝纪》: 甘露二年 (前52),“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又 《东方朔传》: 武帝微行数出,“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颜师古说: “倍阳,即萯阳也,其音同耳。”
又作倍阳宫。战国秦文王建。在今陕西省户县西南。秦始皇迁太后于此。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甘露二年(前52年),武帝、宣帝皆出巡至此。
一作倍阳宫。秦惠文王时建,在今陕西户县西南二十三里。《汉书·宣帝纪》: 甘露二年 (前52),“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又 《东方朔传》: 武帝微行数出,“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颜师古说: “倍阳,即萯阳也,其音同耳。”
又作倍阳宫。战国秦文王建。在今陕西省户县西南。秦始皇迁太后于此。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甘露二年(前52年),武帝、宣帝皆出巡至此。
又名椒陂。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北焦坡集一带。《水经· 淮水注》: “ (润水) 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
在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东境。一说在今多伦县西北。《明史· 成祖三》: 永乐二十二年(1424),以蒙古太师 (明封和宁王) 扰边,朱棣率师北征,六月班师,七月 “己丑,次苍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
一名池口河。即今安徽贵池市西秋浦河。《方舆纪要》卷27贵池县:池口河“一名杜坞河。《志》云,城西四里有杜坞山,以唐杜牧尝游此而名,河流经其下也”。
在今江苏无锡市西惠山寺。明洪武间湖州竹工为寺僧性海编竹为炉,规制精密,高不盈尺,上圆下方,类道家乾坤壶,王绂为绘图赋诗,时多题咏。《清一统志·常州府二》:竹炉山房“竹炉及诗卷移贮惠山寺弥陀殿,为竹炉山
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方舆纪要》卷40崞县:“县南有扬武河,源出县西五十里太子岩,东流入于滹沱。”
①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为战国赵武灵王所筑。由数台相连,规模宏大。《汉书·高后纪》:高后元年(前187),“赵王宫丛台灾”。颜师古注:“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在邯郸城中。”《后汉书
亦称合川守捉城。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鄯州:“南百八十里有合川守捉城。”
隋开皇八年 (588) 改阳平县置,属魏州。治所即今山东莘县。开皇十六年 (596) 为莘州治。大业初改为莘县。古县名。隋开皇八年(588年)改阳平县置,治今山东省莘县。属魏州。十六年为莘州治。大业初
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东南之朱家尖岛。清许琰《普陀纪胜》:“朱家尖山在南海中,即月岙也。山尖最为耸拔,可以瞭远。明时倭乱,曾据于此。”
在今河北武强县西南二十二里骆驼湾村。《方舆纪要》 卷14武强县: 骆驼湾 “在县 (今县西南武强镇) 西北五里。滹沱决溢时,此为钟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