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范公堤

范公堤

即捍海堰。北宋天圣间范仲淹监西溪盐仓场时筑,在今江苏省中部,大致北起大丰县西串场河,经东台市南至通州市 (金沙镇) 东南余西乡。后人称为 “范公堤”。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阜宁县,南抵今启东市之吕四,长五百八十二里。《舆地纪胜》 卷41 引 《五朝言行录》: “通、泰、海州皆滨海,旧日潮水皆至城下,土田斥卤,不可稼穑。范文正公监西溪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文正为兴化令专掌役事,发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之。既成,民至今飨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 《方舆纪要》 卷23通州: 范公堤,“ 《志》 云,堤起自海门吕四场,迄于盐城之徐渎,绕三十盐场之西,去海远者百里,近者数十里。堤之外俱灶户煎盐之地,淡水出则盐课消,故堤以护之。堤以内俱系民户耕种之田,潮水入则田租损,故堤以防之。中间有泄水入海之路,白驹闸口及牛湾河、瓦龙冈,是也”。堤堰以东早已成为农田,阜宁至于东台一段已成为公路。


北宋天圣中,泰州知州张纶听从西溪(今江苏东台市)盐官范仲淹建议,重修捍海堰,滨海泻卤皆成良田,后人称为“范公堤”。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省阜宁县,历建湖、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东、通州等县市,抵启东市之吕四,长五百八十二里。明、清两代堤外虽陆续涨出平陆百余里,此堤仍具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防御功用。近数十年堤东已垦为农田,遂将自阜宁县至东台市南一段堤身筑成公路。


猜你喜欢

  • 兜子山

    在今四川富顺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167富顺监: 兜子山 “在监西三十五里。耸拔高峻,上有巨石若兜轿之形”。

  • 瓦亭

    即春秋卫之瓦邑。在今河南滑县南瓦冈。《水经·济水注》:“酸渎水又东北,径燕城北, 又东径滑台城南,又东南径瓦亭南。”(1)又称东瓦亭关。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瓦亭。东汉置。为重要关隘。建武八年(

  • 败虎堡

    在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西北七十五里败虎堡村。《清一统志·朔平府》: 败虎堡 “在平鲁县西北三十里,西至边墙六里。明嘉靖二十三年筑,周一里有奇”。

  • 中岔寨土司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置,属松潘镇漳腊营。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塔藏乡南中岔。后废。

  • 曲靖卫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即今云南曲靖市。清康熙七年(1668)废。

  • 涡阳县

    ①北魏置,为谯州南谯郡治。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东北涡河北岸刘寨村,后移今蒙城县。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为肥水县。②清同治三年 (1864) 置,属颍州府。治雉河集(即今安徽涡阳县)。民国初属安徽淮

  • 下桑植司

    即上桑植长官司。元置,治所疑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北下洞街。

  • 浏水

    即今湖南长沙、浏阳境之浏阳河。源出今湖南浏阳市境之大围山,西流至长沙市北入湘水。《水经·浏水》: “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水合。西入于湘。”即“浏阳河”。

  • 牛王堌

    一名牛戍驿。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北二十二里。民国初置县佐于此。

  • 紫云

    (雲) 山 ①在今河南襄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清一统志·许州直隶州》: 紫云山 “南北两山左右拱抱。一泉涌出,由灵泉山之西麓入汝水。其郏、敖诸山对列如屏,襄中第 一胜境也。明李敏建书院于上,故又名书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