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苏村

苏村

①即今山西安泽县东南苏村。民国《岳阳县志》卷4:苏村“距城百八十里”。

②即今山东沂南县东北苏村镇。1940—1948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置沂东县治此。

③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十里。《宋史·河渠志三》:元符三年(1100)四月,“河决苏村”。又,《元史·河渠志》 延祐七年(1320)六月,“开封县苏村及七里寺复决二处”。即此。


(1)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修筑苏村西堤。元延祐七年(1320年)河决于此。(2)集镇名。在安徽省歙县东北部。苏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870。产毛竹、药材、黄花菜等。有粮食加工、制茶等厂和茶场。杭徽公路经此。(3)村名。在山东省莘县西南部。属王庄集乡。人口 1576。相传,明永乐年间,苏氏一户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苏村。有养殖、食品加工等业。纪念地有苏村烈士集葬墓。


猜你喜欢

  • 涡口

    涡水入淮处。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北。《晋书·武帝纪》: 泰始六年 (270),“吴将丁奉入涡口,扬州刺史牵弘击走之”。即此。(涡guō) 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涡河入淮之口。魏晋以来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隘。《资

  • 汶县

    东汉改文县置,属辽东郡。治所即今辽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镇附近英守沟古城。西晋属辽东国。十六国前燕废。古县名。东汉改文县为汶县,治今辽宁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附近英守沟古城。属辽东郡。三国魏、西晋因之。《三国

  • 左担道

    古道路名。又名阴平道。为甘肃入蜀的重要交通道路。自今甘肃文县东南行, 至四川平武县东。因山径险窄, 自北而南,担在左肩不得易右肩,故名。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左担出涪,邓

  • 台壁

    在今山西黎城县西南。《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后燕慕容垂伐西燕,“西燕主永闻之,严兵分道拒守,聚粮台壁”,垂陈于其南,一战破之。在今山西省黎城县西南。《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九年(394

  • 胡苏亭

    在今山东宁津县西南二十二里保店镇。《汉书·地理志》: 东光县 “有胡苏亭”。《水经·淇水注》: 清河 “又东至东光县西南,径胡苏亭”。东魏置胡苏县。

  • 会州卫

    明洪武二十年(1387)改惠州置,属北平行都司。治所在今河北平泉县西南二十里察罕城。永乐元年(1403)废。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改惠州置,治今河北省平泉县西南会州城。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平泉县南部

  • 圣母泉

    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清一统志·登州府》:圣母泉“在黄县东南三里。《县志》: 自石窦涌出,甘洁异常,大旱不减, 居民获灌溉之利”。

  • 古良溪

    在今江西上饶县南五十五里。《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上饶县:古良溪“出封禁山北溪,与丁溪山水合而入上饶江”。

  • 舒蓼

    春秋时小国。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舒城县至庐江县东古龙舒城之间。《左传》: 文公十四年(前613),“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古国名。西周、春秋群舒之一。偃姓。在

  • 新添葛蛮安抚司

    元置,属沿边溪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贵定县。明洪武四年 (1371) 改置新添长官司。元至元年间置,治今贵州省贵定县,属八晋顺元宣慰司。元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