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关
即芦子关。在今陕西志丹县北与靖边县交界处。唐杜甫《塞芦子》诗:“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又称芦子关。在陕西省北部靖边县与安塞县接壤处,白于山东部南侧。近旁为延河源地。两旁崖壁峭立如门,河谷呈葫芦形,因名。群山横亘,大道中通,北控河套,南屏延安,自古为军事重地。自秦汉至明清均在此设关修寨驻兵。关西北芦关岭环境幽美,“芦关踏雪”曾为“安塞十景”之一。今仅存残迹。
即芦子关。在今陕西志丹县北与靖边县交界处。唐杜甫《塞芦子》诗:“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又称芦子关。在陕西省北部靖边县与安塞县接壤处,白于山东部南侧。近旁为延河源地。两旁崖壁峭立如门,河谷呈葫芦形,因名。群山横亘,大道中通,北控河套,南屏延安,自古为军事重地。自秦汉至明清均在此设关修寨驻兵。关西北芦关岭环境幽美,“芦关踏雪”曾为“安塞十景”之一。今仅存残迹。
唐显庆元年 (656) 置,属悉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天授二年 (691) 属静州。天宝元年(742) 属静州郡。乾元元年 (758) 属静州。后废。
在今浙江杭州市东北,与余杭市交界处。《新唐书·地理志》: 钱塘县 “有皋亭山”。宋 《淳祐临安志》 卷9引 《祥符经》 云: 皋亭山 “高百余丈,出云则雨。宁宗皇帝御书三字匾于华严寺之山腰。有崇善灵慧
北宋置,属思恩县。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四十里。元废。
①秦庄襄王二年 (前248),取赵晋阳邑置,秦为太原郡治。治所在晋阳城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村)。东汉后兼为并州治所。北齐河清四年(565) 移治汾水之东。隋开皇十年 (590) 还治古城营。五代
南齐置,属合浦郡。治所在今广西合浦县境。后废。
即今江苏灌云县西南南岗乡。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卷14: 南冈镇在 “大伊西南四十里”。
在今广西柳江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09马平县: 嘉靖间,韦金田等起事,“二十四年,督臣张岳等会兵征之,分三哨并进,破雷岩、同银、平田、落满、都博等巢,遂围鱼窝寨。鱼窝石壁峭立,拔地高数千丈,从来用
又作东祥州、祥州。元置,在今吉林汪清县北。元《析津志》天下站名:“唆吉正东微北百二十(里)石迪,正东北五十(里)甫丹,百一十(里)东洋州。”明废。
一名浮瀛山。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浮鹰岛。上有四溪,下临溟海,控扼海道。宋、元时居民蕃庶。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 徙其民于大金山,地遂荒废。明 《郑和航海图》 及清 《海国闻见录》 均作芙蓉山。古岛
战国魏邑,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五十里晋城村。《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益发卒军汾城旁”,即此。西汉置临汾县。古邑名。战国魏邑,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