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稻河
在今江苏江都市南。《方舆纪要》卷23扬州府:“芒稻河在府东三十里。《志》云,邵伯南五里有金家湾,为南通芒稻之径,泄运堤以西诸湖之水,东南流经湾头,东绝运盐河,而输之芒稻河,由河以泄于江。万历二十三年,淮湖水涨,议者欲自金家湾入芒稻河,引淮水注江。既而河臣杨一魁开金家湾十四里,至芒稻河,复建减水石闸三座,由芒稻河通江一十八里,亦建石闸一座,一时涨水颇藉宣泄之利。”
在今江苏江都市南。《方舆纪要》卷23扬州府:“芒稻河在府东三十里。《志》云,邵伯南五里有金家湾,为南通芒稻之径,泄运堤以西诸湖之水,东南流经湾头,东绝运盐河,而输之芒稻河,由河以泄于江。万历二十三年,淮湖水涨,议者欲自金家湾入芒稻河,引淮水注江。既而河臣杨一魁开金家湾十四里,至芒稻河,复建减水石闸三座,由芒稻河通江一十八里,亦建石闸一座,一时涨水颇藉宣泄之利。”
①即高凉山。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104高州府茂名县: 高凉山,“ 《志》云: 山本名高梁,群峰并耸,盛夏如秋,故改梁为凉”。②即今四川梁平县东南与万县交界之精华山 (铁凤山)。《隋书·
①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所在睢阳县(后改宋城县,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大业三年(607)改为梁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宋州。天宝元年(742)改为睢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宋州。辖境相当今
亦作紫大地。即今四川石棉县西北大渡河西岸安顺场彝族乡。《清史稿·骆秉璋传》: 同治二年 (1863),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由小径趋土司紫打地”。未及时渡河,遂遭全军覆没。即今四川省石棉县西北安顺场。
在今广东化州市北境。《方舆纪要》卷104化州:门村山砦“在州境。《志》云:州境瑶山凡五十有一,向皆分兵戍守”。
亦名仙井。相传东汉末张道陵所开。在今四川仁寿县南。《元和志》 卷33陵州: “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
在今湖北英山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8英山县:东汤泉在“县东南三里许,平地石中涌出。县西南三里, 又有西汤泉, 居民俱引以溉田”。
辽置,为遂州治。治所在今辽宁彰武县西北。金废。古县名。辽置,治今辽宁省彰武县西北。属遂州。金废。
①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分庐江郡置,属豫州。治所在安风县(今安徽霍邱县西南二十里)。辖境相当今安徽金寨、霍邱二县大部及河南灌河流城。东晋末废。②南朝宋末复置,治所在安丰县(今霍邱县西南二十里)。辖境
灵江下游。在今浙江台州市境。灵江东南流接纳永宁江后,称椒江,东经椒江区入台州湾。《清一统志·台州府一》: 灵江 “至亭山会永安江出海门,又名椒江,入海”。
明嘉靖中筑,属开平卫。即今河北赤城县北五十里猫峪乡。《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开平卫: 猫儿峪堡 “东北控大川,当清泉口之冲。正统以前敌往往由此长驱,北困独石,南陷云州,此堡设而东栅口恃此障蔽,兵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