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县
①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西南。北魏为安德郡治。北齐天保七年 (556) 省。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德州。治所在今山东临邑县北 (德平镇西南三十里)。大业初属平原郡。唐贞观十七年 (643) 废。
②南朝宋侨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高青、章丘等县市境。北魏属东平原郡。北齐省。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乐陵市西南。属平原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徙治今山东省临邑县北。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省入平昌县(治今山东临邑县北)。
①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西南。北魏为安德郡治。北齐天保七年 (556) 省。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德州。治所在今山东临邑县北 (德平镇西南三十里)。大业初属平原郡。唐贞观十七年 (643) 废。
②南朝宋侨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高青、章丘等县市境。北魏属东平原郡。北齐省。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乐陵市西南。属平原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徙治今山东省临邑县北。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省入平昌县(治今山东临邑县北)。
明万历二十六年 (1598) 置,为铜仁府治。治所即今贵州铜仁市。清光绪六年 (1880) 移治江口汛 (今江口县)。1913年改名江口县。同年改铜仁府为县,属贵州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8
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石浔。明、清置巡司于此。在今福建省泉州市同安区东南。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移烈屿巡检司于此。属泉州府同安县。
唐建,在河南开封市东南。本名州桥,宋改名天汉桥。又称州桥。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汴水上。唐建。北宋改名。《东京梦华录》:汴河上有桥十三,“投西角子门曰相国寺桥,次曰州桥,正名天汉桥”。
又名西陵、孙陵。俗名松陵冈。三国吴大帝孙权陵墓。又称吴大帝陵。在今江苏南京市钟山之阳梅花山上。《寰宇记》 卷90上元县: 吴大帝陵 “在县东北蒋山南八里。按 《丹阳记》: 蒋陵因山为名”。《晋书· 苏
西周封国。姬姓。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汉书·地理志》 陕县:“东虢在荥阳。”《寰宇记》卷6引《帝王世纪》云:周“封虢叔于东虢,即今成皋”。春秋初,为郑武公所灭。西周封国。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后为郑国
即东海岛。在今广东湛江市东南海中。《清一统志·雷州府》: 嶎嵂岭 “在遂溪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海中。一名东海岛”。
明永乐十九年(1421)建,在今北京市中山公园内。为明、清帝王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年的场所。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请致祭。坛中央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也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1988年
在今浙江松阳县西五里。《方舆纪要》卷94松阳县:百仞山“山麓有白龙津,吴越因以名县”。
在今浙江德清县东南。《寰宇记》卷94武康县:“计筹山在县(治今武康镇)东南三十五里。《吴兴记》云:计筹山,昔越大夫计然多才智,筹算于此山。按其地与余杭县分界,今俗谓之界头山,盖筹、头声相应也。”
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台湾县。日本占领期间于1896年设台中县,以位于台湾岛中部而名。此后先后改设台中厅、台中州。1945年改设台中县,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湾省台中市。1950年迁治丰原镇(即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