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翁源县

翁源县

南朝梁承圣末置,属清远郡。治所在今广东翁源县西北横江源头处。《元和志》 卷34: 翁源县“因县界翁水之源为名”。隋属南海郡。唐武德五年(622) 属洭州,贞观元年 (627) 改属韶州。北宋淳化中迁翁源县西北翁源镇北。景祐五年 (1038) 迁今广东曲江县南北江东之濛里。南宋建炎三年 (1129)移治今翁源县西南翁江北。元初废,大德五年(1301) 复置,改属英德州。治所在今翁源县西北新江镇。明洪武初,迁治今县西翁城镇,属韶州府。民国初属广东岭南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40年迁龙仙镇,即今翁源县。


在广东省北部、北江支流滃江中上游,邻接江西省。属韶关市。面积 2230 平方千米。人口37.6万。县人民政府驻龙仙镇。辖18镇。因县境界滃江水之源,故名。本浈阳县地,南朝梁承圣末析置翁源县,属始兴郡。故治在今县西北,后屡经迁徙。陈于县置清远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清远郡废,改属南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属番州,贞观元年(627年)改属韶州。五代南汉及宋仍之。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县废,并入曲江,本县设巡检司。大德五年(1301年)一度改设岑水县,同年夏复翁源县,设治长安乡(今翁城镇),属英德州。明、清属韶州府。1914年属岭南道。1920年属广东省。1940年迁治龙仙。1949年属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1950年属北江专区,1952年属粤北行政区,1956年属韶关专区。1959年新丰县及英德县东部并入,迁治官渡。1960年新丰县和英德部分析出,县治迁回龙仙。1970年改属韶关地区,1983年属韶关市。地处滃江谷地,多低山和山间小盆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富林、矿、水力资源。是广东省林业重点县之一。农业主产稻,并产小麦、甘薯、油茶、甘蔗、花生、大豆、大蒜等,三华李著名。有煤、铁、钨等矿开采。工业有化肥、棉花、松香、制糖、水泥、电池等厂。多小水电站。106国道以及官灯、坪新、龙始、坝小等公路纵横县境。名胜有如珠岩、梅岩、书堂石等。


猜你喜欢

  • 东江

    ①又名上江、白蚬江、白蚬湖。为古代太湖尾闾之一。晋顾夷《吴地记》、庾阐《扬都赋注》、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皆以此为《尚书·禹贡》 的三江之一。故道自今江苏吴县东南三十里古三江口与松江分流,经白蚬湖东南流

  • 白堠隘

    即今广东大埔县东南百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移大产巡司于此,改名白堠巡司。在今广东省大埔县东南百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移大产巡检司治此,改名白堠巡检司。

  • 温水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南宕州。治所在今广西陆川县。寻属禺州。大历八年 (773) 改属顺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曾先后属白

  • 下旺土司

    明嘉靖七年(1528)置,属思恩府。治所在今广西平果县北那升村(旧下旺)。清光绪二年(1876)属百色直隶厅。1918年废入思林县。明嘉靖七年(1528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北下旺。属思恩府

  • 驻马台 (臺)

    即今天津市宝坻县南歇马台。《方舆纪要》 卷11通州宝坻县: 驻马台在 “县南五里。金主璟曾驻于此。一名歇马台”。

  • 怀驩县

    唐天宝二年(743)改咸驩县置,属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演州西。乾元初属驩州。广德间属演州。后废。古县名。唐天宝二年(743年)以咸驩县改名,治今越南义安省演州西。属驩州。后废。

  • 蒙雷甸

    宋大理置,属永昌府。在今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南三十八里芒弄。元属木连路。

  • 翁拉错

    又作握拉错。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西南三十里处。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三十二错、定 (错、定是当地的 一级行政区划) 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 木门城

    即汉参户县治。在今河北青县西南二十八里木门店镇。《元和志》卷18沧州:“参户故城,一名木门城。”《寰宇记》卷65引《舆地志》云:“中有大树,因名木门。”

  • 安庆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安庆府为路,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属河南江北行省。治所在怀宁县(今安徽安庆市)。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北,枞阳、桐城、岳西以南、以西地区。明洪武初为宁江府。元至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