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绵山

绵山

①在今山西平定县东。《方舆纪要》 卷40平定州: 绵山 “在州东九十里,一名紫荆山。周三十里,泽发水出焉”。《清一统志·平定州》 云: “旧传介子推避晋文公处,中有介子推庙。”

②又名介山。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古时山下有绵上之田,因名。《清一统志·汾州府》: 介山 “在介休县南四十里。即介之推隐时,山下地名绵上。亦曰绵山”。

③在今四川绵阳市北。《方舆纪要》 卷67绵州 “富乐山” 条内: “绵山在州治北二里。州以此名。”


又称介休山,简名介山。在山西省介休市区南20千米处。古时山下有绵上元田,故名。周匝百余里,山势巍峨,属太岳山。汾河依峡南流。相传春秋时,介子推挟晋国君重耳不赏之嫌携老母隐于此,君遍觅不得,焚林迫其出,俟火熄,方知母子已枯焦。后人怀念介子推,于清明前二日禁火三日,名为寒食节。山与市亦以介为名。又传唐太宗之妹曾修道于此,故崖名李姑。山巅有寺,名云峰,峭壁下一岩穴,名抱腹岩。岩下有一泓泉水,日夜淙淙。拾级而上,群峰邃壑,尽收眼底。


猜你喜欢

  • 越嶲卫

    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改邛部军民州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即在四川越西县。二十七年(1394) 属四川行都司。辖境相当今四川越西、甘洛两县及汉源、石棉两县的大渡河以南地。清雍正六年(1728) 改

  • 广晋镇

    北宋置,属穰县。在今河南邓州市境。

  • 石罗摩山

    在今云南剑川县东北七十里。《方舆纪要》卷117剑川州:石罗摩山“峰高百余丈,屹立如巨人状。亦名将军山”。

  • 合失合儿

    即可失哈里。今新疆喀什市。《元史·世祖纪》:至元十一年(1274),“诏安慰斡端、鸦儿看、合失合儿等城”。见“疏勒国”。

  • 回水场

    亦名回水铺、回龙镇。即今四川中江县东回龙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中江县:回水铺“在县东二十里”。

  • 好阳河

    即曹水。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水经·河水注》:曹水“出南山,北径曹阳亭西。陈涉遣周章入秦, 少府章邯斩之于此。魏氏以为好阳”。《史记·陈涉世家》 索隐引小颜云:“魏武帝谓之好阳。”

  • 金井河

    在今陕西柞水县东。为夹水上游。《水经·沔水注》: 甲水 “出秦岭山,东南流径金井城南,又东径上庸郡北,与关祔水合”。《水经注疏》: “会贞按: (金井) 城在今镇安县 (今属柞水县) 东北,故今水有金

  • 乾河口

    在今河北涞水县北四十里。《明史·地理志》: 涞水县北有乾河口巡司。

  • 卑羽山

    即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史记·五帝本纪》 正义引 《括地志》: “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

  • 天台砦

    在今四川长寿县北。《清一统志·重庆府二》:天台砦“在长寿县北四十里。旧有天台寺。地极陡峻。明末乡人多避兵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