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峡
即绒辖。又作绒辖尔。即今西藏定日县西南绒辖。《清高宗实录》 卷1333载: “聂拉木、济咙、绒峡三处,均与巴勒布 (今尼泊尔) 连界。”
即绒辖。又作绒辖尔。即今西藏定日县西南绒辖。《清高宗实录》 卷1333载: “聂拉木、济咙、绒峡三处,均与巴勒布 (今尼泊尔) 连界。”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邕州置,治所在宣化县 (今广西南宁市南郁江南岸亭子街)。辖境相当今广西南宁市及邕宁、武鸣、隆安、大新、崇左、上思、扶绥等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邕州。唐天宝元年(74
①又作色仁孜宗。即今西藏萨迦县东一百八十余里赛乡。②又作色谿。治所即今西藏曲水县西塞村。清乾隆《卫藏通志》卷12作“色”。
北宋置,属彰明县。在今四川江油市北四十里武都镇(旧江油县)。《方舆纪要》卷73江油县:“至正中,尝迁县于兴教镇,属广元路,即今治也。”
明改元蓝口站为驿,即今广东东源县东北蓝口镇。又置蓝口巡司于此。元置蓝口站,即今广东省河源市东北蓝口。明置为驿。
即今河北涞源县南三十里插箭岭。《方舆纪要》卷44广昌县: 插箭岭,“相传宋将杨彦郎曾插箭其上,亦曰插箭峪。明嘉靖三十二年蒙古俺答犯大同,趣紫荆关,攻插箭、浮图等峪,即此”。清设守备驻此。
即今江西大余县南黄泥巷。明、清皆有巡检驻防。
在今山东定陶县北。《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蔡墨对魏献子曰: ‘昔有叔安, 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
在今四川小金县东。《清一统志·懋功屯务厅》:巴郎山“在懋功屯务厅东二百一十五里。其山袤延三百余里,与茂州瓦寺土司接界”。民国《懋功县志》: 巴郎山“一名斑斓山。古称冉,
即今甘肃镇原县之洪川河。源出宁夏隆德县界,东南流径县南,至泾川县入泾河。《元和志》卷3百泉县:“后魏孝明帝于今县西南阳晋川置黄石县。”
即半山。在今云南凤庆县东一百二十里。《清一统志·顺宁府》: 泮山 “峻峭极险,其下即澜沧、黑惠二江合流之处,土人名曰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