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突泉县

突泉县

1914年改醴泉县置,属奉天洮昌道。治所即今内蒙古突泉县。1929年属辽宁省。1945年划归辽北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兴安盟。1954年划属呼伦贝尔盟。1969年划归吉林省。1979年划回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仍属兴安盟。据 《地学杂志》 1914年第2号载 《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 称: “该县设治于醴泉镇,有马突泉”,故名。又 (日) 《满洲地名考》 载: “县城南三里,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 县以突泉为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临吉林省。属兴安盟。面积4971平方千米。人口30.5万。辖3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突泉镇。因此地博图和赛拉格泉水甘甜而得名。《满洲地名考》:“县城南三里,一处突出的山麓有清水泉,四季不涸,故名突泉。”县以泉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试办醴泉镇,由洮南府治理。宣统元年(1909年)析科尔沁右翼中旗地置醴泉县,属洮南府,治醴泉镇。1914年因与陕西省醴泉县重名而更名突泉县。1915年废县,设突泉设治委员,析南部置瞻榆县,治六家子。1924年废突泉设治局,复置突泉县。1937年复名醴泉县。1946年废瞻榆县并入,复名突泉县,改属辽北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改属兴安盟。1953年撤销兴安盟,改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公署撤销,改属呼伦贝尔盟。1960年废县划入科尔沁右翼中旗,1962年与科尔沁右翼中旗分治,复置突泉县,治突泉镇。1969年划入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1980年复归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山地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甜菜、烟叶等。牲畜以羊为多。矿产有煤、铜、铁、银、石灰石、铝土等。工业有农机修造、汽车配件、电机、造纸、酿酒、针织等厂和煤、石灰石、铝土等矿。111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石径山

    即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部石景山。为永定河河防要地。《元史·河渠志》:延祐三年(1316),“上自石径山金口,下至武清县界旧堤,长计三百四十八里”。清《日下旧闻考》卷104:“永定河自石景山以下始筑堤防,

  • 塞西口

    即云内口。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五十里。明初置塞西巡司于此。为戍守要地。

  • 沆海山

    即杭海岭。今蒙古国西南杭爱山。《元史·太祖纪》:“(乃蛮)太阳罕至自按台,营于沆海山。”

  • 水磨沟寨

    在今甘肃岷县北。《明一统志》卷37岷州卫:水磨沟寨“在卫城北五十里……有官军防守”。

  • 阮籍台

    在今河南尉氏县城东南。《寰宇记》卷1开封府尉氏县:“阮籍台在县东南二十步。籍每邀名贤携酌长啸登此也。”

  • 窦宪故垒

    在今蒙古国西南翁金河之西。《魏书·蠕蠕传》: 神䴥二年 (429), 世祖亲征大檀, 五月“世祖缘栗水西行,过汉将窦宪故垒”。

  • 仙鹤楼

    简称鹤楼。在今四川南充市内。《舆地纪胜》卷156顺庆府:仙鹤楼“在郡治之后子城之上,下瞰大江,实为郡治亭台之观”。邵伯温《鹤山楼》诗:“春去秋来好风月,鹤楼端胜庾公楼。”

  • 扫林山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明史·冯胜传》:洪武五年(1372),“至兰州, (傅)友德以骁骑前驱,再败元兵,胜复败之扫林山”。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16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又旗境有扫林山。《禹贡锥指》

  • 南豳州

    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 (548) 置,治所在新平郡 (今陕西彬县)。以北别有豳,故此为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永寿、长武、旬邑等县地。废帝三年 (554) 废北豳州,遂称此为豳州。(1)北魏置,治今陕西

  • 小史

    一名那色波。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南卡尔希。唐为安西都护府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