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中书省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福建路置,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二十二年 (1285) 并入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 复置,二十六年 (1366) 废。明洪武二年 (1369) 又置,九年 (1376) 改置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福建路置,治福州路(治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寻废。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置福建布政使司。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福建路置,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二十二年 (1285) 并入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 复置,二十六年 (1366) 废。明洪武二年 (1369) 又置,九年 (1376) 改置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福建路置,治福州路(治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寻废。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置福建布政使司。
①在今四川茂县北,为岷江渡桥。《寰宇记》卷78茂州: “普通三年置绳州,取桃关之路,以绳为桥,因作州称。” 《方舆纪要》 卷67茂州: 绳桥“旧在州北汶江上。《寰宇记》: 梁置绳州,以绳为桥也”。②在
即龟兹国。都城在伊逻卢城 (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屈支国 “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即“龟兹国”。
在今黑龙江省伊春市北。为汤旺河上游支流。源出小兴安岭。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5:“吞河源出吞你窝集之南。有两池,南池曰吞鄂模,周三十里,南流曲曲二百里,会东北来之乌模鲁河。”
①西汉置,属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丰南市西北。东汉废。②汉昌成县之讹。治所在今河北冀州市西北五十里。《续汉书 · 郡国志》 安平国: “阜城故昌城。”③西魏恭帝三年 (556) 改新城县置,为昌城郡治
俗称百峰山或北峰山。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南。《清一统志·广州府一》:古兜山“在新会县西南八十里。最高峻,东与厓山相峙,西与新宁县百峰山相连,有峰曰汤瓶咀”。古称百峰山,当地称北峰山。在广东省台山市与江门市
①隋开皇六年 (586) 置,属栾州。治所即今河北晋州市。十八年 (598) 改名鼓城县。②1914年改乐平县置,属山西冀宁道。治所即今山西昔阳县。1928年直属山西省。(1)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
明成化中置,即今广西桂平县西北黔江北岸碧滩村。
西汉文帝四年 (前176) 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汉书· 文帝纪》: 四年 (前176),“作顾成庙”。服虔曰: “还顾见城,故名之。” 应劭曰: “文帝自为庙,制度卑狭,若顾望而成,犹文王灵台
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乌江镇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和州乌江县:“东南二里有韦游沟,引江至郭下十五里。溉田五百顷。开元中。丞韦尹开。贞元十六年,令游重彦又治之,民享其利,以姓名沟。”
①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十五里。《清一统志·平定州》: 白雉山“周二十四里, 旧有晋王庙。《风土记》:晋主李克用与嗣昭过此获白雉,因名”。②一名白紵山。在今湖北鄂州市南五十里。《寰宇记》卷112武昌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