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
在今台湾省台北县东南新店市对岸,新店溪西岸山脚之下。水深而碧,故名。南岸岩壁凿有蹬道下至船泊处。还有1937年建铁索吊桥,长约200米,横跨潭面。西侧有碧潭幸福乐园等。下游碧潭大桥连接两岸,至新店市街交通方便。
在台湾省台北县新店溪西侧。新店溪在此上游迂回成直潭和弯潭两曲流,再北流为碧潭。潭因水深碧得名。溪谷间丘陵对峙,潭侧峭壁矗立,200米长的吊桥横跨溪上。下游约250余米外有瑠公圳取水口堤堰。此堤筑后,上游水流舒缓,可供游艇往来,泛舟垂钓,赏览溪山景色。
在今台湾省台北县东南新店市对岸,新店溪西岸山脚之下。水深而碧,故名。南岸岩壁凿有蹬道下至船泊处。还有1937年建铁索吊桥,长约200米,横跨潭面。西侧有碧潭幸福乐园等。下游碧潭大桥连接两岸,至新店市街交通方便。
在台湾省台北县新店溪西侧。新店溪在此上游迂回成直潭和弯潭两曲流,再北流为碧潭。潭因水深碧得名。溪谷间丘陵对峙,潭侧峭壁矗立,200米长的吊桥横跨溪上。下游约250余米外有瑠公圳取水口堤堰。此堤筑后,上游水流舒缓,可供游艇往来,泛舟垂钓,赏览溪山景色。
唐武德五年(622)置,属越州。治所在今广西博白县南。贞观六年(632)改属白州,十二年(638)省入博白县。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南。属越州。贞观六年(632年)
①古称长江自南郡(今湖北西部)以下为下江。 《后汉书·刘玄传》:王莽地皇三年(22),绿林义军“王常、成丹西入南郡,号下江兵”。②长江上游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各省人民泛称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浙江等
①北宋政和二年 (1112) 置,属祥州。在今四川高县东北。宣和三年 (1121) 属长宁军。元废。②北宋崇宁三年 (1104) 改溪兰宗堡置,属西宁州。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南。后废。
①西晋太康元年(280)以广昌县改名,为鄱阳郡治。治所在今江西波阳县北石门街镇。南齐属鄱阳郡。陈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浩州。八年(625)并入鄱阳县。②五代晋天福初改贵乡县置,为广晋府治。治
南朝宋置,属义阳郡。治所在湖北广水市东。一说在今河南信阳县东南。南齐属北义阳郡。梁废。古县名。南朝宋置,治今湖北省广水市东。属义阳郡。南朝梁废。
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市)皇城南门。绍兴二年(1132)建。初名行宫之门,绍兴十八年(1148)改为丽正门。《梦粱录》卷8《大内》载:“其门有三,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
即今安徽青阳县东长山。《方舆纪要》卷27青阳县:古长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秀拔群山。宋范仲淹尝读书其中,更名读山”。
即今山东惠民县治。《宋史·地理志》棣州:“大中祥符八年,移治阳信县界八方寺。”即此。
宋大理置,属秀山郡。在今云南建水县西南五十四里官厅。元改纳楼千户。大理置,治今云南省建水县西南朝旧村。元初改置纳楼千户所。
在今贵州余庆县南。《明史·地理志》 余庆县:“南有小乌江,下流入于乌江。”《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小乌江“在余庆长官司南六十五里。源出椒溪,南流入涪江”。《清一统志·遵义府》:小乌江“在绥阳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