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口
亦作碧峪。即今甘肃文县东南碧口镇。清光绪 《文县志》 卷1: “碧峪乡,县东一百六十里。” 宣统 《甘肃新通志》 卷9文县: 碧峪镇“距县城一百六十里。水陆交通,商贾云集”。民国 《甘肃省县总分图》 文县图: 东南有碧口镇。
亦作碧峪。即今甘肃文县东南碧口镇。清光绪 《文县志》 卷1: “碧峪乡,县东一百六十里。” 宣统 《甘肃新通志》 卷9文县: 碧峪镇“距县城一百六十里。水陆交通,商贾云集”。民国 《甘肃省县总分图》 文县图: 东南有碧口镇。
在今福建漳平市北。明嘉靖《漳平县志》卷2:三清湖“地名鱼龙津,在和睦里。自高山发源,涌为石湖,瀑布而下,叠联三潭,白漈渌湖,风凉景幽,相传有龙踪仙迹”。
又作斡尼路、禾泥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 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思陀部 (今云南红河县西南二十八里大新寨)。辖境约当今云南红河、元阳、金平等县及建水县南部地。曾一度废入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 (13
明置,在今辽宁鞍山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37辽东都司 “首山堡” 条下: “又南沙河堡,在司西南三十里。”
在今新疆阿克苏市南浑巴什乡。《元史·耶律希亮传》: 中统四年 (1263),“希亮又从征,至浑八升城”。
在今四川忠县西一百二十里拔山镇。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19忠州: “有拔山寺,与龙兴寺俱汉永平间建。” 寺以拔山为名。清设巡司于此。民国改设县佐。寺久废。
又名冯家洞、长乐洞或大洞。即今安徽广德县东北七十里太极洞。《寰宇记》 卷103广德县: 荆山洞 “在县东北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29广德州 “金牛岭” 条下: “ 《志》 云: 荆山洞亦在州东北七
春秋卫邑。在今河南封丘县东南平街。《春秋》:昭公十三年(前529)秋,公会刘子、晋侯、齐侯等诸侯“于平丘”。即此。古邑名。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封丘县东。《春秋》昭公十三年(前529年):“公会刘子、晋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同德县西南黄河以东一带。《清史稿·地理志》 南左翼中旗: “牧地西滨黄河。有恰克图河,东南来流入之。东至巴哈图尔根,南至阿尔坦果尔,西至伊克图尔根,北
即今安徽泾县东北三里象山。下临幕溪。《方舆纪要》 卷28泾县: 幙山在 “县东三里。相传左难当与铺公祐相持于此,故垒尚存。其西有两峰最高,与县西响山相对,如门户然,为县治拱卫”。
①在今河北任丘市东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13任丘县: 金沙岭,“以土阜参差而名,本无岭也。《志》 云: 岭回环断续,隐约蜿蜒,如见如伏,凡数十里。断处有细沙流出,如金星,因名”。②即金岭。今新疆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