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硖石镇

硖石镇

即今浙江海宁市。明嘉靖 《嘉兴府图记》卷3: “唐置硖石镇,镇西紫微山与镇东东山相峙,因名。” 南宋初设巡检司,元至正时设税课务,明初改税课局,兼置河泊所。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三十五年 (1556) 倭寇两犯硖石。1949年海宁县迁治于此。


在浙江省海宁市东北部、沪杭铁路南侧。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9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硖石,人口6.3万。明嘉靖《嘉兴府图记》:“唐置硖石镇,镇西紫微山与镇东山相峙而名。”唐开元十一年(723年)置硖石市,会昌中置硖石镇,设镇遏使。北宋建炎设巡检司,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迁石墩。元至正设税课务,明初改税课局。洪武十六年设河舶所。1928年分置硖一镇、硖二镇、硖四镇、南三镇、北三镇。1935年复称硖石镇。1945年海宁县治迁此。1958年改公社,1959年置镇。1986年起为海宁市治。商贸繁盛,历为海宁、桐乡、海盐等县市物资集散要地。有浙江皮革服装城,猪仔交易闻名省内外。有缫丝、纺织、化纤、丝绸、服装、皮革、机械、五金、化肥等厂。“硖石彩灯”为著名工艺品。沪杭铁路经此,公路通杭州、上海、嘉兴等地。内河航运便利。古迹和纪念地有惠力寺、唐石经幢、明代“紫薇藤”、蒋百里、张宗祥故居和郜家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猜你喜欢

  • 虎尾溪

    在今台湾省云林县西南。《清一统志·台湾府》: 虎尾溪 “在嘉义县北六十五里、彰化县南,二县以溪为界。过此而北,人烟渐少。《旧志》: 源出大山中,从柴里斗六门社流出,截溪分流而北,经东螺社南,折而西南流

  • 淮南郡

    ①三国魏黄初四年 (223) 改淮南国置,治所在寿春县 (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州市以西地区。太和六年 (232) 为楚国,嘉平元年 (249)复为淮

  • 海口暗沙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海口礁,位于信义礁东约20海里。为一完整的环礁,长约2.6公里,宽约1.8公里。礁湖水深。低潮时整个礁盘露出。1935年公布名称为东北调查礁。1947年改名海口暗沙。1983年

  • 勐 (猛) 旺

    又称勐邦。明代属车里宣慰司,即今云南景洪市东北一百四十八里勐旺。清雍正六年(1728) 设土把总。傣语 “勐” 为坝子,“旺” 或“邦” 为飞貉 (鼯鼠),意即鼯鼠坝。

  • 辽阳州

    清康熙三年(1664)升辽阳县置,属奉天府。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市老城。1914年复降为县。清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升辽阳县置,治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属奉天府。1913年复降为县。

  • 三角山

    ①在今辽宁海城市南。《方舆纪要》卷37海州卫:三角山在“卫南二十里”。②一名多智山。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百二十里三尖寨,与霍山县接界。《寰宇记》卷126舒城县:“三角山在县西南三百五十里。高五里。山峰似

  • 上勒凹贡按寨

    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清雍正二年(1724)置上勒凹贡按寨土千户。

  • 陈公套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西南五里。《清一统志·武昌府》:陈公套“在江夏县西南五里。旧名管官套。明弘治十四年知府陈晦以小舟数百载铁器沉于此,并渡急棹,犯其高处,沙随水去,于是水绕城南,商旅得避风涛之险,遂

  • 莒沂边县

    1940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沂水、莒县二县边境析置,治杨家城子 (今山东沂水县东北杨家城子)。1949年改名莒沂县。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3年3月由莒县西北部及沂水东部析置莒沂联合办事处。同年

  • 龙尾冈

    在今河北临城县西北。《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唐大顺二年(891),“李存孝董前军攻临城,镇(州)人五万营于临城西北龙尾岗”。即此。在今河北省临城县西北。唐大顺二年(891年),李克用大破王镕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