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鼓山

石鼓山

①在今山西原平市东。《魏书·尔朱兆传》:北魏建明元年(530),高欢与尔朱兆“斩步蕃于秀容之石鼓山”。

②即今江苏苏州市西灵岩山。春秋吴建馆娃宫于此。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砚石山“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

③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石鼓。《元丰九域志》卷9泉州永春县有石鼓山。《舆地纪胜》卷130泉州《景物下》:石鼓山,“《图经》云,其状如鼓,或鸣则天降霖雨”。

④在今江西浮梁县北。山下为石鼓街。《寰宇记》卷107浮梁县:石鼓山“在县北三十里。有石望之如鼓”。

⑤在今江西宁都县西北。《寰宇记》卷108虔州虔化县:金精石鼓山“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旁有石鼓山,相对其山,两面悬崖一百余丈。圆如鼓形”。

⑥在今湖北浠水县北十里。《隋书·地理志》:蕲水县“有石鼓山”。《舆地纪胜》卷47蕲州:石鼓山“在蕲水县北十里。有巨石如鼓, 扣之有声”。

⑦在今湖南衡阳市城北区湘江与蒸水汇口南侧。以山上有巨石如鼓而得名。《水经·湘水注》:“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宋于此建石鼓书院,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⑧在今四川简阳市东北十里。《舆地纪胜》卷145简州:石鼓山“在阳安县东北十里。《旧经》云:昔蜀将许都军平定羌戎,回登山击石鼓犒将校。石鼓高六尺”。

⑨在今云南楚雄市与南华县间。《方舆纪要》卷116镇南州:石鼓山在“州东三十里。上有石行列如鼓,旧石鼓县以此名”。


(1)古山名。(1)在今山西省原平市崞阳东南。《资治通鉴》:南朝梁中大通二年(530年),北魏敬宗使河西帅纥豆陵步蕃袭秀容,南逼晋阳,高欢与尔朱兆进兵合击,大破之,斩步蕃于石鼓山,即此。(2)又名研石山。即今江苏省苏州市西灵岩山。春秋时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馆娃宫、西施洞等。(2)今山名。在湖南省衡阳市北门外,雄踞在蒸水与湘江汇合处。山上有高2米的大石鼓,晋时庾仲初的《观石鼓诗》称:“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耸拔,风景宜人,有“湖南第一胜地”之称,柳宗元、韩愈、范成大、朱熹、张载、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都曾到此游览或讲学。唐时李宽筑庐读书于此,北宋至道中于故址建书院,景祐中赐“石鼓书院”匾额,是当时全国著名书院之一。抗日战争时原建筑被毁。建国后新建亭阁,辟为公园。


猜你喜欢

  • 白团卫村

    亦作白坛卫村。在今河北清苑县西南。《资治通鉴》:五代晋开运二年(945),败契丹兵于阳城,“晋军至白团卫村,埋鹿角为行寨。契丹围之数重”。即此。

  • 婆览县

    ①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羁縻涂州。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后废。②唐置,属羁縻应州。治所在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南。后废。古县名。(1)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四川省汶川县西南。属涂州。后

  • 东潮州

    明永乐五年(1407)属新安府。治所在东潮县(今越南东北部广宁省东潮县)。辖境相当今广宁省西南部及海兴省东北部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入安南。

  • 富利县

    唐渤海国置,属龙州。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四十里大牡丹古城。辽初废。

  • 且末

    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且末城(今新疆且末县城西南)。东汉初为鄯善所并。寻复立。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鄯善王比龙避沮渠安周之难,曾奔且末。北魏末,为吐谷浑所并。

  • 中坝镇

    即今四川江油市。清雍正七年(1729)于此置巡司。商贾辐辏,为药材集散地。1951年迁江油县治此。(1)在广东省紫金县东北部。面积170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坝圩,人口1570。因驻地

  • 百泉镇

    北宋置,属清水县。即今甘肃清水县东北百家站。(1)古镇名。即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百家站。北宋属清水县。(2)今镇名。(1)在河南省辉县市中东部。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6.7万。镇人民政府驻百泉,人口 7

  • 养善木河

    又作阳石木河、养息牧河。即今辽河西支流柳河及其上游养畜牧河。明后期,东迁之蒙古察罕儿部驻牧于养善木河一带,见 《万历武功录》、《三朝辽事实录》。后金天聪八年,皇太极遣兵渡辽河,抵阳石木河立营,见 《清

  • 瓠子

    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史记·河渠书》:汉元光中,“河决于瓠子”。即此。

  • 灰河

    一名恢河、马邑川。在今山西宁武县南。《方舆纪要》卷44朔州:灰河在“州南三里。源出宁武军山口,北流至洪崖村,伏流十五六里涌出,经城南至马邑县入桑干河”。古水名。即今山西省朔州市桑干河支流恢河。《续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