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桥
在今福建泉州市西。《方舆纪要》卷99晋江县:石笋桥“在府西临漳门外,跨笋江上。宋皇祐初,创浮桥,名履坦。嘉祐间重修,改曰济民。元丰初修饰,曰通济。绍兴间,改作石桥。庆元中,又造二小石桥相续,以达临漳门。明朝宣德、成化以后,屡经修治。嘉靖三十七八年,倭贼犯郡,往往啸聚于此。四十年,官兵断桥拒倭。久之复修筑”。
在今福建泉州市西。《方舆纪要》卷99晋江县:石笋桥“在府西临漳门外,跨笋江上。宋皇祐初,创浮桥,名履坦。嘉祐间重修,改曰济民。元丰初修饰,曰通济。绍兴间,改作石桥。庆元中,又造二小石桥相续,以达临漳门。明朝宣德、成化以后,屡经修治。嘉靖三十七八年,倭贼犯郡,往往啸聚于此。四十年,官兵断桥拒倭。久之复修筑”。
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北南川河畔。一说在湟中县西南。《清一统地·西宁府二》: 南川营 “在西宁县南五十里。旧名伏羌堡,明嘉靖十四年筑城,周三里有奇,南去暗门边墙三十里。本朝初设守备,今改都司”。又称伏羌堡。
①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黄县置,属曹州。治所在今山东曹县西十里。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贞观元年 (627) 又废。②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简州。治所在今广西横县西四十里
即今江西铅山县南祝公桥。《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铅山县: 祝公桥 “在县西南十五里。《闻见录》,自祝公桥三十里至葫芦岩,又三十里即崇安之桐木关,为入闽之间道”。
①一名老西关。在今广西阳朔县西一里许。明洪武三十年(1397)建。后废。②在今广西灌阳县北八里。《清史稿·地理志》灌阳县:“东北有石柜关。”
即今福建云霄县东南峛屿镇。清嘉庆 《云霄厅志》 卷1 《坊里》 有烈屿。
①唐仪凤二年 (677) 置,属晏州。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后废。②1929年改兴京县置,属辽宁省。治所在新宾堡 (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1945年改属安东省。1949年属辽东省,1954年仍属辽
即今广东揭东县西北新亨镇。清乾隆 《潮州府志》 卷14墟市: 揭阳县有新亨市。
即今广东阳山县西南七拱镇。《清一统志·连州》:七巩墟巡司“在阳山县南。明洪武二年,置星子墟巡司,在州东北。本朝嘉庆二十一年,移驻此,改今名”。即今广东省阳山县西南七拱镇。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移
先秦黄河决口处。在今河南浚县西南新镇附近。《战国策·燕策二》: 苏代曰,“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水经·河水注》: 河水 “又东径遮害亭南。……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处也”。古黄河决口处。在今河
1945年改新海县置,属河北省。治所即今河北黄骅市。为纪念在此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牺牲的黄骅同志而命名。旧县名。1945年改新青县置,治今河北省黄骅市。1989年撤销,改设黄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