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谷
在今四川绵竹县南三十里。一说在县北。《资治通鉴》:唐元和元年(806),“严砺遣其将严秦破(刘)辟众万余人于绵州石碑谷”。即此。
在今四川省绵竹市北。《资治通鉴》:唐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叛,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遣将严秦破辟众于绵竹石碑谷”,即此。
在今四川绵竹县南三十里。一说在县北。《资治通鉴》:唐元和元年(806),“严砺遣其将严秦破(刘)辟众万余人于绵州石碑谷”。即此。
在今四川省绵竹市北。《资治通鉴》:唐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叛,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遣将严秦破辟众于绵竹石碑谷”,即此。
一作逻些、逻娑川、喇萨。藏语为 “圣地”之意。唐时吐蕃之都城,即今西藏拉萨市。《旧唐书·崔宁传》: “ (吐蕃) 戎酋诫其众曰: ‘吾要蜀川为东府,凡伎巧之工皆送逻娑,平岁赋一缣而己’。”即“逻些”。
在今浙江慈溪县北。1941年6月,驻姚北庵东的日军三十余人出扰相公殿,新四军在相公殿以西伏击日军,打死打伤各八人。相公殿战斗揭示了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在今福建沙县西。《方舆纪要》 卷97沙县: 淘金山 “在县西六里。上多奇石,顶平旷,可容千人。相传邑未城时,尝屯军于此。一名屯军山”。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属路南州。治所在邑市城(今云南宜良县东北十二里北古城镇)。明弘治三年(1490)废入路南州。古县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宜良县东北古城镇。属路南州。弘治
在今云南晋宁县西。明万历 《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 万历二年 (1574) 8月,“征荞甸等夷平之,立营戍守,六郡乃安”。清康熙 《昆阳州志》卷6: “荞甸,在州治西六十里……天启二年,命守备杨明廷
即今甘肃榆中县境内苑川河。源出县南新营诸山,东北流至甘草店折而西北流入黄河。《水经·河水注》: “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径牧师苑,……又北入于河也。” 西晋末鲜卑
又名望齐门。即今江苏苏州市旧城东北门。《吴越春秋》卷4:阖闾“复谋伐齐,齐子使女为质于吴,吴王因为太子波聘齐女,女少思齐, 日夜号泣,因乃为病。阖闾乃起北门,名曰望齐门。令女往游其上”。俗称齐门。
唐仪凤二年 (677) 置,属纳州。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境。天宝元年 (742) 属都宁郡,乾元元年 (758) 复属纳州。后废。
在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西南。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3: 船套子在 “ (龙江) 城西南七里。嫩江东溢之水也,下游仍入嫩江。清时水师营驻泊处”。
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镇西南。《晋书·刘聪载记》: 永嘉六年 (312),“ (刘) 曜入晋阳,夜与刘粲等掠百姓,逾蒙山遁归,(拓跋) 猗卢率骑追之,战于蓝谷,粲败绩”。《资治通鉴》: 西晋建兴元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