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堰
在今安徽青阳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7青阳县:石堰“在县东四十里。诸山涧之水皆汇于此,有北山桥跨其上。明正统中作石堰,山水瀑溢,往往圮坏。正德初, 邑民韦仙倣做新安堰坝法, 以薪代石,遇圮则修。又凿渠分流,以杀水势。其下流达铜陵县界,注于天井湖”。
在今安徽青阳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7青阳县:石堰“在县东四十里。诸山涧之水皆汇于此,有北山桥跨其上。明正统中作石堰,山水瀑溢,往往圮坏。正德初, 邑民韦仙倣做新安堰坝法, 以薪代石,遇圮则修。又凿渠分流,以杀水势。其下流达铜陵县界,注于天井湖”。
在今江西丰城市东北。《方舆纪要》卷84南昌府丰城县“杨子洲”条下:龙雾洲“在县东北四十里大江中。上皆橘林,宋时有渔者得金钟于此,因名金钟口”。
在今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 116镇沅府: 者章硬寨“在府西南。正统五年,麓川败酋思任发屯孟罗大掠,据者章硬寨,木昂督兵进克之,贼宵遁威远州”。
唐乾元初置,治所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娘子关。五代汉废。北宋建隆元年 (960) 复置,后废为承天寨。唐乾元初置,治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苇泽关。为山西太原和河北平原间交通要冲。《资治通鉴》:唐长庆元年(82
即洛阳桥。今福建泉州市东北洛阳桥。即“洛阳桥”。
春秋郑地。在今河南扶沟县西。《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前666),楚伐郑,“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即此。《水经· 洧水注》:“洧水自鄢陵东径桐丘南。”
北周置,在今山西绛县北绛水流域。北周置,在今山西省绛县北。因绛水得名。
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卷72洪雅县:竹箐山“上多竹,蒙茸茂密。昔人以甃梯磴,盘折而上。宋尝置关于其巅,设巡检司,后废。嘉靖中复设竹箐山巡司”。
①亦作青冈关。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北三十里。《明史·朱燮元传》: 天启三年 (1623),讨奢崇明乱,“复追败之横山,入青冈坪,抵城下,拔之,擒叛将周邦太,降贼二万”。即此。②在今陕西华县西南七十五里秦岭
即三交口。又名三交城。在今山西太原市北五里古城村。《寰宇记》卷40并州:“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平晋,移州于三交寨。”即此。
北齐置,治所在神武县 (今山西神池县东北)。后改太平郡。东魏置,治神武县(今山西山阴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山阴县一带。北齐时改太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