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堤
①在今江西星子县南。《舆地纪胜》卷25南康军:石堤“在军之南壁。以石为堤,横截洪流, 内浚二澳,可容千艘,往来之舟得以善济”。《方舆纪要》卷84星子县:石堤“宋元祐中,知军吴审礼始栅木为障,崇宁四年,孙乔年以石为堤”。
②即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石堤乡。《清一统志·酉阳直隶州》:石堤巡司“在秀山县东北一百十里。各土司河道总汇。本朝雍正十三年置”。民国设县佐。
①在今江西星子县南。《舆地纪胜》卷25南康军:石堤“在军之南壁。以石为堤,横截洪流, 内浚二澳,可容千艘,往来之舟得以善济”。《方舆纪要》卷84星子县:石堤“宋元祐中,知军吴审礼始栅木为障,崇宁四年,孙乔年以石为堤”。
②即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石堤乡。《清一统志·酉阳直隶州》:石堤巡司“在秀山县东北一百十里。各土司河道总汇。本朝雍正十三年置”。民国设县佐。
在今陕西眉县东南。《清一统志·凤翔府一》:赤谷水“在郿县东南。《县志》,俗名红河。源出太白山顶太白湫,名太白峡。水自山岩喷飞而下,一名瀑布泉,出谷分三派。……西注渭”。古水名。俗称红河。源出今陕西省眉
①在今河南安阳市北十里。《方舆纪要》卷49彰德府安阳县:古垒“南北斜长五里。唐郭子仪等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时,营垒于此”。②亦作格烈、格列。当在今越南中部义平省广义一带。《明史·占城传》:正统十二年(
一名江东。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 以西为右,故江东又名江左。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 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其地本指今芜湖市、南京市间长江河段以东地区。因东晋及南朝
在今四川茂县西北。明、清置大定沙坝寨土千户。
北齐天保六年(555)改潘县置,为北燕州治。治所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南岸。北周属燕州。隋属涿郡。唐属妫州,长安二年(702)移治今怀来县(沙城)东南旧怀来城(已没入官厅水库)。辽属可汗州,改名怀来
①一名龙山。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百里。《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隐山 “山顶有龙湫,山下有池,世传龙神所居,故一名龙王山。唐开元中,有僧人,见茅庵老僧出,问难久之。明日,老僧火其庵遁去。留诗石壁云:
1913年改丹噶尔厅置,后属甘肃西宁道。治所即今青海湟源县。因地处湟水之源,故名。1928年属青海省。在青海省东部、湟水上游、日月山东麓。属西宁市。面积1600平方千米。人口13.4万。辖2镇、2乡。
一名新桥。唐贞观十一年(637)建,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东北。《元和志》卷6陕县:大阳桥“在县北三里。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巡,遣武侯将军丘行恭营造”。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大阳津下游、河南省陕县西北黄
在今陕西永寿县北。《元和志》 卷3永寿县: “高泉山,亦曰甘泉山。” 《寰宇记》 卷31永寿县: “莫谷水源出高泉山。”
在今山东高青县北。即漯河之别名。《方舆纪要》 卷35谓 “ 《汉志》 ‘漯水至千乘入海’ 即此,后讹为隔会水。隋盖以此名县 (会城县)。今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