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迁水
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部之中河。《寰宇记》卷137东乡县: “益迁水在县东北三十步,从金州来,流入石鼓县界。”
即今四川宣汉县东北部之中河。《寰宇记》卷137东乡县: “益迁水在县东北三十步,从金州来,流入石鼓县界。”
即明界牌铺。今四川威远县东南界牌镇。清嘉庆 《威远县志》 卷2: 界牌场 “在东乡,离城三十里”。
又作雅堆宗、牙堆宗。治所在今西藏乃东县东南亚堆。“雅堆”,藏语意为 “亚龙” 沟的上部、上亚龙。
唐大历二年(767)置,属道州。治所在今湖南新田县西。北宋乾德三年(965)废入宁远县。古县名。唐大历二年(767年)分延唐县置,治汉舂陵故城(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北,与新田县交界处)北。以年号得名。属道
即阑县。治所在今四川越西县北新民镇古城。《续汉书·郡国志》 作阐县。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阐县 “故邛人邑,治邛部城”。阐为阑之讹。
亦作太河场、太和场。即今四川合川市西北太和镇。清光绪《合州志》卷4:太和场“距城八十里”。在今镇北发掘马门溪恐龙化石、汉墓及岩墓群。
即焉耆国。其国都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旧城。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又作焉耆国。西域古
东汉建武二年(26)改山桑县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北三十六里坛城集。三国魏复为山桑县。东汉改山桑县置,治今安徽省蒙城县北坛城镇。属汝南郡。三国魏复为县。
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水经·江水注》:垂山水“又南径方山戍西”。
即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北九十里山口。明弘治间于此置巡司。后废。
三国吴改大末县置,属会稽郡。治所即今浙江龙游县。赤乌三年(240)改名龙丘县,宝鼎元年(266)分属东阳郡,后复名太末县。南朝陈属金华郡。隋开皇九年(589)省。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太末县,为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