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城县
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县北。《寰宇记》 卷 125 怀宁县:皖城 “其城居皖水之北,遂号为皖城”。七年 (624)废。
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今安徽省潜山县北,属舒州。七年废。
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县北。《寰宇记》 卷 125 怀宁县:皖城 “其城居皖水之北,遂号为皖城”。七年 (624)废。
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今安徽省潜山县北,属舒州。七年废。
在今青海达日县西。《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思本曰: 自浑水东北流二百余里,与怀里火秃河合。怀里火秃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余里,与黄河合,又东北流一百余里,过郎麻哈地。”
集镇名。在云南省红河县北部、勐龙河北岸。勐龙傣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10。傣族语“勐”为地方,“龙”为大,意即“大地方”,因依山临河处小坝子,较开阔,故名。产稻、甘蔗、香蕉等。县糖厂驻此。有公路接红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东舞阳县置,属显州。治所在今河南舞钢市东。大业初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舞阳县置,治今河南省舞阳县西南、泌阳县东北。属淮安郡。大业初废。
在今台湾台中县西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天地会林爽文于此起义反清。在今台湾省台中县南偏西。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天地会林爽文于此起兵反清。
1941年晋绥边区由交城县分置交东、交西二县,交东县治南头村(今山西古交市西南南头)。1945年8月二县合并复置交城县。旧县名。北岳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山西省交城县东部析置。治今古交市南头村。以
①隋开皇初改建州置,治所在高都县 (开皇十八年改丹川县,即今山西晋城市东北三十里高都镇)。《元和志》 卷15: “盖取濩泽为名。” 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市及沁水、高平、陵川、阳城等县地。大业初改长平郡。
即虢亭。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三十里南城村。《魏书·高祖纪》:太和十九年(495)五月,“皇太子朝于平桃城”。即此。在今河南省郑州市古荥东南。《资治通鉴》: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魏主至滑台,“太子出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东部,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峰东有大禹岩。《太平御览》 卷39引 《吴越春秋》: “禹伤父功不成,登衡山……退斋三日,登宛委发石得金简玉宇之书。” 故名。
西周国名。姬姓。在今河南平舆县北。一说在春秋之那处,即今湖北荆门市东南那口。《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前636),富辰曰,“管、蔡、郕、霍、鲁、卫、毛、聃……文之昭也”。春秋为蔡所灭。古国名。又称&
清乾隆时建,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内。《清一统志·承德府一》:文津阁在“山庄千尺雪之后, 卜高明爽垲,用浙江范氏天一阁之式,建为高阁,收藏四库全书,高宗纯皇帝御题曰文津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