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鹿山

白鹿山

①古白狼山。即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大阳山。《水经·大辽水注》:石城川“北屈径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晋书·慕容熙载记》:“其后好游田,熙从之,北登白鹿山,东过青岭,南临沧海,百姓苦之,士卒为豺狼所害及冻死者五千余人矣。”

②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越绝书·地传》:“白鹿山在犬山之南,去县二十九里。”

③在今山东文登市北四十里。《寰宇记》卷20文登县:白鹿山“唐神龙三年白鹿复见,刺史毕元恺入贡”。

④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水经·清水注》:长泉水“源出白鹿山”。《晋书·慕容垂载记》:慕容垂伐翟钊,“钊携妻子率数百骑北趣白鹿山”。《寰宇记》卷56卫州共城县:白鹿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西与太行连接,上有天门谷、百家岩。卢思道《西征记》云:‘孤岩秀出,上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阙状明净,有类人工。故此山以白鹿为称’”。

⑤在今湖南益阳市南。明《寰宇通志》卷55长沙府:白鹿山“在益阳县治西南。其山枕江。下有龙湫。苍崖古木,清绝可爱。唐裴休讲道于此,有白鹿衔花出听,因名”。

⑥在今广东英德市东南。《艺文类聚》卷6引王韶之《始兴记》:“含洭县白鹿城南,有白鹿冈。晋咸和中,县令张鲂有德惠,白鹿群游冈上,因以为名。”《元和志》谓白鹿山在含洭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引《英德县志》谓在县西六十里。

⑦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六十里白鹿、通济、思文三乡交界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周慎王五年(前316), 秦张仪、司马错灭蜀, 蜀“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又《大同志》:西晋时,刘璋曾孙刘敞“隐居白鹿山”。皆即此。


古山名。(1)又称白狼山。即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小凌河源松岭。《资治通鉴》: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燕王熙与苻后游畂,北登白鹿山,东逾青岭。”即此。参见“白狼山”。(2)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有石为鹿形,故名。《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年),丁零翟钊为慕容垂所败,走还滑台,“北济河,登白鹿山,凭险自守”,即此。


猜你喜欢

  • 多吉扎寺

    在今西藏贡嘎县雅鲁藏布江北岸。16世纪末叶由喇嘛教宁玛派(红教)僧人扎西道杰建造,为宁玛派在西藏的重要寺院之一。“多吉扎”藏语意为金刚岩。

  • 斜桥镇

    ①又名陈阜镇、善因镇。即今江苏靖江市东北斜桥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靖江县: “斜桥镇在城东二十五里。亦即善因镇。”②民国初置,属海宁县。即今浙江海宁市 (硖石镇) 西南二十六里斜桥镇。(1)在

  • 狗山

    即今河北永年县 (临洺关) 西娄山。《初学记》 卷8引 《水经注》 曰: “狗山顶上有狗迹。今在临洺县西。” 唐武德五年 (618),太宗亲征刘黑闼,于此立营。

  • 陈峒山

    在今广东龙门县西六十里。《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增城县:陈峒山“脉自庾岭而来,势如卓旗。山侧有小阜突出,增江源于此”。

  • 伊阳县

    ①唐先天元年(712)析陆浑县置,属洛州。治所在今河南嵩县西南四十八里旧县镇。南宋绍兴初为顺州治,金天德三年(1151)移治今嵩县,为嵩州治。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②明成化十二年(1476)析汝

  • 水车塘

    亦作水车隘。即今广东梅县西南水车镇。《方舆纪要》卷103程乡县“太平镇”条内:“西南四十里有水车隘, 山荒涧多。”清置水车墟汛。

  • 骐县

    西汉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乡宁县东南六十里。东汉废。《寰宇记》 卷48 乡宁县: “县东南约六七十里有马头山,盖山形似马,因以为名。骐则马之骏异,盖县因山取名。”

  • 酉水

    ①沅江支流。在今湖南省西部。源出湖北宣恩县境,西南流经四川西南隅,折而东流至湖南沅陵县入沅江。《汉书·地理志》 武陵郡充县:“酉阳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水经·沅水注》:“酉水又东径沅陵县北…

  • 那苏隘

    即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北那梭。《清一统志·廉州府》:那苏隘“在钦州西南如昔都。明宣德中,交趾置金勒千户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东北那梭。明宣德中于此置金勒千户所。

  • 武乡

    即今陕西汉中市东北武乡镇。《三国书·蜀书·诸葛亮传》: 建兴元年 (223),“封亮武乡侯”。即此。北魏延昌初置武乡县。在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三国蜀汉诸葛亮受封武乡侯。《三国志·蜀志》:建兴元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