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马寺

白马寺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三里。东汉永平十一年(68)建,为中国最早佛寺之一。《魏书·释老志》:“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4:“时以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西。《资治通鉴》: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张)缵至襄阳,(萧)詧推迁未去,但以城西白马寺处之”,即此。

③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江陵县故城)东。《资治通鉴》:南朝梁承圣三年(554),西魏于谨等攻克江陵,元帝“白马素衣出东门……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即此。


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邙山南麓,临洛河。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誉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传蔡愔、秦景二人去西域取经,在月氏遇来自天竺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四人同行,并用白马驮经迎回洛阳。次年建寺,以白马命名。几经兴废,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重修。原寺规模雄伟,今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建筑。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竺法兰两僧墓。大雄殿内有元代“夹纻干漆”佛像造像,寺门前两匹石马为宋代遗物。所藏唐代经幢、元代碑刻都有较高艺术价值。寺东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建齐云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 马 寺


猜你喜欢

  • 巴惯山

    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石耶乡南。《方舆纪要》卷73石耶洞长官司:巴惯山在“司治南一里。山崖多板石,土人呼板石为巴惯也。又南一里有石崖”。

  • 青嶂山

    在今广东南雄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93南雄州: 青嶂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翠阜屹立、松桧阴翳,有神仙隐几,一锅似玉磨琢,瀑布潺湲。耆旧传有石锅,龙王居此。迄今岁旱,祈祷有应”。《方舆纪要》 卷102

  • 雷江县

    北宋宣和三年 (1121) 改龙川县置,为循州治。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佗城镇北。南宋绍兴元年 (1131) 复为龙川县。

  • 拜鲁堡

    在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北约九十里。《方舆纪要》 卷44大同府: 拜鲁堡 “嘉靖二十三年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嘉靖中,寇由此入犯朔州一带,为冲要之地”。

  • 洸口

    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南五十里连江与北江汇口处的江口咀。明于此置洸口巡司。

  • 北谯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在临涣县(在今安徽濉溪县南)。辖境相当今安徽濉溪、永城、蒙城及宿县部分地。贞观十七年(643)废。

  • 三道岭驿

    清光绪年间置,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三道岭。清宣统《新疆图志》卷80哈密厅:三道岭驿,“回语呼塔勒齐。注:言有寄居人也。旅店一,居民十家,泉甘流畅。按三道岭为西行穷八站之首”。

  • 宣大总督

    明 “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之简称。景泰二年 (1451) 遣尚书总理宣府镇 (今河北宣化县)、大同镇 (今山西大同市) 军务,成化、弘治间,时遣时止。嘉靖初,设总督兼辖偏头关所(今山西偏关县

  • 平河县

    隋开皇元年(581)改平阳县置,属平河郡。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十八里金殿镇。三年(584)改为临汾县。古县名。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平阳县置,治今山西省临汾市。属平阳郡。三年改为临汾县。

  • 阔提

    在今青海久治县西北。《元史·地理志》 河源附录: “河行昆仑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阔即及阔提,二地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