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洋淀

白洋淀

又名西淀。在今河北安新县南。《宋史·河渠志五》:“有白洋淀。”《清一统志·保定府二》:白洋淀“在新安县南二十里。周六十余里。南高阳、西安州、东任邱、北新安、东北雄县五州县环之,而新安十数村居其中,古九十九淀之一也。相传明弘治以前,其地可耕而食,中央为牧马场。自正德间杨村河决入,始成泽国,今合相近诸淀之水,总名曰西淀”。


又称西淀、白羊淀。明《保定郡志》:“白洋淀去郡治东九十里……人以水势汪洋,故名。”在河北省中部,分属河北省安新、任丘、高阳、雄县、容城五县市所辖。由100多个大小不等淀泊串连而成,其中较著名的大淀泊有白洋淀、洛王淀、藻淀、马棚淀等,以白洋淀面积最大而称名。面积366平方千米,最大水深5.5米,平均水深2.84米,蓄水量10.38亿立方米,属河间洼地湖。上承白沟引河、潴龙河、唐河等8条河流来水,淀区调节后经赵王新渠、独流减河,穿北大港入海,历来是华北地区鱼和芦苇集中产区,素有“华北明珠”之称。枣林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成为华北平原上具有调洪、蓄水、灌溉、航运、水产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型湖泊。但由于淤积严重,水源欠缺,水面逐渐缩小。


猜你喜欢

  • 张侯祠

    即张桓侯祠。俗名张飞庙。在今四川阆中市城内西街。《方舆胜览》卷67阆州:张侯祠“在州治东。盖张飞为巴西太守”。三国蜀将张飞死葬于此,后人建祠祭祀之。祠始建于唐。今祠为明、清建筑。后殿有张桓侯神道碑,后

  • ①即沙。春秋卫邑。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南。《左传》: 定公七年 (前503),卫、齐 “乃盟于琐”。经文作沙。杜注: “琐即沙。” 《清 一统志·大名府二》 “沙亭” 条引 《晋地道记》: “ (元城)

  • 小董村

    一名小董镇。即今河南武陟县西三十一里小董乡。清道光《武陟县志》卷8:集镇有小董村。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北小董镇。明洪武五年(1372年)于此置沿海巡检司。

  • 渰井镇

    亦作盐井镇。北宋置,属临江县。在今四川忠县东北㽏井镇。 产盐。 清设石桥井通判驻此。 民国改设县佐。

  • 向阳山

    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拉林河北岸向阳岸。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6五常厅:东南“一百里向阳山屯”。

  • 义泉镇

    清置,属隰州。在今山西隰县东南二十七里义泉村。

  • 独流镇

    又名独流口。即今天津市静海县北独流镇。北宋于此设寨。《元丰九域志》 卷2: 乾宁军有“独流北” 寨。清于此设独流镇巡司。清末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与清军激战于此。在天津市静海县北部、南运河西岸

  • 高天砦

    在今广西鹿寨县南。《方舆纪要》 卷109洛容县: 高天砦 “在县东。自砦而东百二十里至平乐府修仁县。旧为盗贼出没处”。

  • 神堆

    又名黄瓜堆、黄花堆。在今山西山阴县东北。《资治通鉴》: 唐景福元年 (892),李克用北巡,闻李匡威等将兵八万寇云州,“克用潜入新城,伏兵于神堆,擒吐谷浑逻骑三百,匡威等大惊”。即此。又称黄花堆。在今

  • 崇禧宫

    在今江苏金坛市西茅山之阳。《清 一统志·镇江府二》: 崇禧宫 “即陶隐居华阳下馆,唐贞观时建太平观,宋更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