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岛
旧名镇海屿。又名北山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乡。明曾在此设防。
在台湾海峡东南部、澎湖列岛的澎湖岛北。因海滨遍布白色珊瑚沙砾,故名。明代曾设防,称镇海屿,又称北山屿、赤崁仔。为澎湖湾东北屏障。面积14.1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20米,最高点为北部的瞭望山,海拔35米。岸线长31.9千米。岛周有海蚀台。东南有中屯屿(1.4平方千米),北有吉贝屿(3.1平方千米)。海域产丁香鱼、鲷鱼等。
旧名镇海屿。又名北山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乡。明曾在此设防。
在台湾海峡东南部、澎湖列岛的澎湖岛北。因海滨遍布白色珊瑚沙砾,故名。明代曾设防,称镇海屿,又称北山屿、赤崁仔。为澎湖湾东北屏障。面积14.1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20米,最高点为北部的瞭望山,海拔35米。岸线长31.9千米。岛周有海蚀台。东南有中屯屿(1.4平方千米),北有吉贝屿(3.1平方千米)。海域产丁香鱼、鲷鱼等。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升道州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在营道县 (今湖南道县)。辖境相当今湖南道县、宁远、江永及江华瑶族自治县地。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道州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道州
①即河沥溪镇。今安徽宁国县治河沥溪镇东部。明嘉靖《宁国县志》卷1 《津渡》:东津渡“旧名河沥溪,在县东五里”。②在今越南河内市东。《方舆纪要》卷112安南交州府:东泽渡“在东关县,即富良江渡口也。旧以
集镇名。在西藏自治区乃东县中部。为原乃东县人民政府驻地。人口420。乃东,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农产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籽等。畜产有牦牛、藏系绵羊、山羊等。有公路直达拉萨。
亦名清平渡、绮川渡。即今四川射洪县东南四十里青堤乡。清费密 《荒书》: 清顺治二年 (1645),“ (何) 继成渡河之兵屯射洪之古井边,十月与 ‘贼’ (张献忠义军) 战青堤渡”。即此。乾隆元年 (
①俗称箭泾。在今江苏吴县西南香山,通往灵岩山。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8: “采香径,在香山之傍小溪也。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今自灵岩山望之,一水直如矢,故俗又名箭泾。”②在今江苏张
即武当山。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南。《方舆纪要》卷79均州:武当山“明永乐中赐名大岳太和山。建太和、南岩、紫霄、五龙、玉虚等宫观。又于天柱峰顶建真武神殿,备极宏丽。嘉靖中又赐名元岳”。
唐仪凤二年(677)置,属晏州。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后废。
①洛水支流。源出河南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至偃师县南入洛水。《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二经》:“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汉书·地理志》 弘农郡卢氏县:“熊耳山在东,
在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协德乡(街村)。《元史·兵志》:至元十二年(1275)十二月,“调西川王安抚、杨总帅军与大尼赤相合,与丑汉、黄兀剌同镇守合答之城”。即此。
即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南三堡村。清乾隆《延庆卫志略》:三铺在“卫(治所居庸关)北十五里”。同治《畿辅通志》卷52延庆州图:东南八达岭与居庸关间有三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