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居寺

白居寺

为藏语音译。汉译为“吉祥轮上乐金刚鲁希巴坛城仪轨大乐香水海寺”。简称“吉祥轮大乐寺”。在今西藏江孜县城北侧。15世纪初叶创建。原属喇嘛教萨迦派(黄教), 后布敦、格鲁(黄教)等派势力先后进入,遂成为各派共存的一座寺院。寺内建有佛塔一座,藏名贝考曲登,俗称八角塔。塔高十层,塔内保存精美的雕塑和壁画。其风格融合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外来佛教艺术及内地汉族的一些特点,形成江孜地区独特艺术风格。


在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由贡嘎帕创建。原属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后来布顿、格鲁(黄教)等派势力先后入据,遂成为各派共存的一座寺院。寺内有16个扎仓,主殿三层,内供奉近8米高的铜佛和众多罗汉塑像。寺旁有白塔一座,藏名贝考曲登,俗称八角塔。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历时二十余年竣工。十三层,高34米,塔座底层广2200平方米。造型优美,雄伟坚实。寺内保存有大量精美的铜像、塑像和壁画,其风格融合了印度、尼泊尔等外来的佛教艺术,也吸收了内地汉族的一些特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 居 寺


猜你喜欢

  • 临石支线

    即个碧石铁路临石段。从云南临安 (今建水县) 至石屏。为个碧石铁路支线。1931年动工修建,1934年建成。

  • 周家桥

    在今江苏洪泽县南二十里高桥。《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周家桥 “在府西南九十余里。北去高堰五十里。又南为翟家坝。淮水东溢,往往从此奔冲,为高、宝一带之患,堤防至切”。

  • 延水县

    ①唐神龙元年(705)改宏风县置,属延州。治所即今陕西延川县东南延水关。北宋熙宁八年(1075)废。②1934年8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延川县东部析置,治延水关(今陕西延川县东延水关镇)。1937年9月撤

  • 沅南县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西南。延平元年(106)移治今湖南桃源县东。《水经·沅水注》:“县在沅水之阴,因以沅南为名。”隋并入武陵县。古县名。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

  • 桂门关

    即鬼门关、天门关。在今广西北流市西十五里。《明 一统志》 卷84梧州府: 天门关,“ 《舆地纪胜》 云: 本桂门关,讹称鬼门关。元廉访使月鲁改名魁星关。本朝洪武初改为桂门关,宣德中改天门关”。即“鬼门

  • 池山

    又名天池山。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四十里。《方舆纪要》卷56石泉县:池山“山顶有池,不溢不涸,谓之天池”。

  • 郝遮镇

    唐置,在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西北。《元和志》 卷40庭州: 郝遮镇 “在蒲类 (县) 东北四十里。当回鹘路”。《新唐书·地理志》 后庭县: “有蒲类、郝遮、咸泉三镇。”

  • 松门寨

    南宋置,属黄岩县。在今浙江温岭市东南五十里松门镇。《方舆纪要》 卷92太平县: 松门卫“本宋黄岩之松门寨,去县百二十里”。明洪武时置卫于此。南宋置,即今浙江省温岭市东松门镇。属温岭县。明改为松门卫。

  • 武州塞

    又作武周塞。在今山西左云至大同市以西一带。秦筑以备匈奴。以在武州 (今左云县) 置障塞,故名。《汉书·匈奴传》: 元光二年 (前133),“ (单于) 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北魏开凿的云冈

  • 折多山

    在今四川康定县西北八十里。为大雪山系,山峰海拔4962米。因不甚高,为进藏要道。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折多过山, 山虽长, 不甚峻。产大黄,药气薰蒸,过者多喘。秋冬积雪㳽漫。”在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