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琅邪山

琅邪山

一作瑯邪,又作瑯琊。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镇 (夏河城) 东南十里。《管子》: “齐桓公将东游,南至琅邪。” 《孟子·梁惠王》: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又,三十七年 (前210),“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即此。西汉置琅邪郡以此名。


(1)又称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在安徽省滁州市区西南。《太平寰宇记》:“琅邪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因名之。”一说西晋伐吴,命琅邪王司马伷出涂中,尝驻于此,因名。最高峰海拔317米,同名主峰236米。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以琅琊山为名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还包括城西湖、姑山湖和三古(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等景点。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景观特色。有古建筑醉翁亭、丰乐亭、琅琊寺等,以及大量唐宋以来名家手书碑刻。辟有国家森林公园。(2)又称琅玡山、琅琊山。在山东省胶南市西南,面临黄海。为一形似平台的小丘,海拔183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个琅邪台下。”即此。秦二世亦曾来此。古建筑早已坍毁,秦始皇石刻亦不存。秦二世石刻尚存,传为李斯所书,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自然景色优美。为崂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 广夏门

    十六国后凉都城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市)西门。《晋书·吕纂载记》:吕纂“夜率壮士数百,逾北城,攻广夏门”,即此。

  • 会稽郡

    ①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上海市,浙江天台山、大盘山、仙霞岭以北及皖南一角。西汉时南扩至浙江、福建全省。东汉永建四年(129)徙治山阴县(今浙

  • 化峪河汛

    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北化峪河西岸。民国《湖北通志》卷36竹山县:化峪河“《光绪舆地记》:在城东六十里。驻外委”。

  • 稔禾溪

    在今湖南黔阳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81黔阳县 “大龙溪” 条下: “又稔禾溪,亦出罗公山,经县 (治今黔城镇) 东南百里,西北流,亦入沅水。”

  • 虾港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部。《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 “清潭港” 条下: 虾港 “俗传宋高宗南渡至此,有大虾二,涌水挟船出海,因名”。

  • 舒溪

    一名舒姑溪。即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西北青弋江上游。《方舆纪要》 卷27石埭县: 舒溪“在县治北。自太平县西北弦歌乡流入县舒西乡,又东与盖山、清水诸水合流,其间潭洞不一,县境之水,皆流合焉。派衍四注,复东

  • 本溪县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析辽阳县及兴京、凤凰二厅地置,属奉天府。治所在本溪湖(今辽宁本溪市)。《奉天郡邑志》谓:“治本溪湖,名曰本溪县。”民国属奉天辽沈道,1929年属辽宁省。1952年裁入本溪市,

  • 歇武土司

    清末分竹节族置,驻牧地在今青海称多县东南歇武乡。

  • 马衔山

    ①在今广东阳东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1阳江县:马衔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其南有金花岭,攀跻而上,高百余仞,众山环列,莫计远近。顶有巨石,泉流石隙,如马受勒,山因以名。其泉下注,为上、中、下三龙潭,

  • 淮川郡

    南朝梁置,为西淮州治。治所在白苟堆(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北齐废。南朝梁置,治白狗县(今河南正阳县东南)。辖境约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一带。北齐改为齐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