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玉皇顶

玉皇顶

①在今北京市西北香山东麓木兰陀山,因山顶建玉皇庙而名。清《日下旧闻考》卷102引明天启元年袁志学《新建玉皇庙碑略》:“都门瞻望西山,葱茏瑞气,突兀屏开,乃香山乡木兰陀之地也。”

②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泰山最高处。旧称太平顶。有观曰玉帝观。院内有石错落凸起,绕以朱栏,世称泰山绝顶。观外有没字碑,高一丈五尺而无字。亦称“石表”。此碑或说秦始皇所立,清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辨无字碑为汉立”条,定为汉武帝所立。


又称天柱峰。泰山主峰。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海拔 1545 米。因建有玉皇殿得名。正殿三间,祀玉皇大帝。院中有“极顶”石,西侧有古登封台碑,是古代帝王设坛祭天处。东有观日亭,西有望河亭。门外有无字碑,据考证为汉武帝或汉章帝东封泰山时所立。东南日观峰,为观日出最佳处。处十八盘尽头,自中天门至此有索道。


猜你喜欢

  • 洪子店

    又名红子店。即今河北平山县西洪子店。《清一统志· 正定府二》: 洪子店巡司 “在平山县西北十里,为山西五台、盂县要路。本朝雍正十二年设巡司驻此”。1946年晋察冀边区置建屏县治此。

  • 七闽

    ①古时分居于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带的闽人为七族,总称七闽。后泛指今福建省地。 《周礼·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民。”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芉蛮矣。四

  • 山西行都司

    即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八年(1375)改大同都卫置,治所在白羊城(今山西大同市西一百四十里),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府(今大同市)。领今山西省北部诸卫所。

  • 兀的河卫

    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第河流域。后废。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治所今址不详。辖区约当今俄罗斯乌第河流域。属奴儿干都司。后废。

  • 太原城

    即舜井城。在今安徽东至县。《舆地纪胜》卷22池州:南太原郡城“在贵池县西九十里。《舆地志》云:梁大同年置,隋开皇九年废。今建德亦有太原城”。《方舆纪要》卷27建德县:太原城在“县南四里……梁武帝时,因

  • 黄沙县

    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南丰州。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东。八年 (625) 废。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湖北省郧西东,属南丰州。武德八年废。

  • 龙山寺

    清康熙三年(1664)建,在今台湾台北市西南万华区(艋舺)。(1)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在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相传始建于隋代,明天启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

  • 大登屿

    一作大嶝屿。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大嶝岛。《舆地纪胜》卷130泉州《景物下》:大登屿“在同安县海中”。旧有民居,明洪武二十年(1387)迁入内地,成化后渐复旧土。《方舆纪要》卷99载:大登屿与小登屿“皆广

  • 齐昌桥

    在今江西临川市东门外,跨抚河上。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是一座石桥。嘉泰中重建。明嘉靖年间再次重建。

  • 喀喇沁中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 析喀喇沁右翼旗地置,属卓索图盟。札萨克驻珠布格朗图巴彦喀喇山 (今河北平泉县北蒙和乌苏)。后移驻大城子镇(今宁城县西北大城子镇)。1940年迁平泉街 (今河北平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