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狼山

狼山

①即今内蒙古杭爱后旗西、乌拉特后旗西南之狼山。《魏书·蠕蠕传》: 建义初,孝庄诏曰: “蠕蠕主阿那瓌镇卫北藩,御侮朔表,遂使阴山息警,弱水无尘,刊迹狼山。” 即此。

②在今江苏南通市东南十八里长江边。《资治通鉴》: 五代梁贞明五年 (919),吴越钱传瓘帅战舰自东洲击吴,吴遣彭彦章拒之,“战于狼山”,即此。《寰宇记》 卷130通州静海县: 浪山与军山、塔山、马鞍山、刀刃山 “并在江海之际”。《舆地纪胜》 卷41通州: 狼山 “今在静海南,五山相连属。或云,山形如狼。又云,或有白狼居其上,故名。凡五山元在海中,今居平陆”。

③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33东阿县: ��山 “稍北有狼山, 一名黄崖山。 狼溪水发源于此”。杨守敬 《水经注疏》 按: “ (水经) 注称水出大槛山,则狼山即大槛之北阜也。”

④在今山东肥城市西南三十余里。《方舆纪要》卷31肥城县: “狼山在县 (老城) 西南五十里。其地亦名狼山屯。”

⑤即朗山。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二里。

⑥即打狼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东北。《明一统志》卷37宁夏卫: 狼山 “在卫城东南二百九十里。其山多狼”。《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狼山“在灵州东南韦州堡东五里”。


(1)山名。(1)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乌拉特后旗南部。处河套平原北部,为阴山山脉最西段。东北—西南走向,绵亘在黄河以北。平均海拔1500~2200米。主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亦为阴山最高峰。南侧陡峭,以断崖临后套平原;北坡平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植被稀疏,岩石裸露,西端没入沙漠。富铜、铅、锌等矿。有阴山岩画等古迹。唐调露元年(679年),裴行俭破突厥于黑山,擒其酋长奉职,余党走保于此。(2)在江苏省南通市南郊长江北岸。《舆地纪胜》:“有白狼居其上,故名。”由紫红色砂岩组成,曾称紫琅山。海拔105米。东有军山、剑山,西有马鞍山、黄泥山,合称狼五山或五山。军山最高(108米),与常熟福山隔岸对峙,扼长江入海门户。五代梁贞明五年(919年)吴越钱传瓘讨淮南,与吴舒州刺史彭彦章战于狼山江,即狼山附近长江。山上有广教寺、支云塔、骆宾王墓等古迹。马鞍山上建有亭阁,为品茶观江景最佳处。黄泥山西端有龙爪岩伸入江中,上建全国第一座风力发电航标站。(2)集镇名。在河北省怀来县城东部。狼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700。地处狼山脚下,故名。产玉米、高粱、谷子。有修配、磨玉、地毯厂。京包、大秦铁路和110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武威文庙

    在今甘肃武威市城东南隅。据庙内 《凉州卫儒学记》 碑记载,始建于明正统二年 (1437),后经重修扩建。由东西两组建筑构成。西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后有尊经阁。东以文昌祠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

  • 白土山

    即今安徽萧县东南青龙山。《方舆纪要》卷29萧县“浮绥山”条下:“大观山在今县东南四十里。山多岩洞。其相近者曰白土山,下为白土镇。”因盛产白瓷土而得名。

  • 武强侯国

    西汉初置,属巨鹿郡。故址在今河北武强县西南旧城村。《汉书·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高帝六年 (前201) 严不识以击鲸布功,封 “武强侯”。后废。西晋于此复置武强县,仍以武强故城为名。

  • 荔波县

    明洪武十七年 (1384) 置,属广西庆远府。治所在穹来捧喇轸村 (今贵州荔波县东南时来旧县村)。后改属河池州。清顺治十七年 (1660) 徙方村埲峨岭 (今荔波县西北方村)。雍正十年 (1732)改

  • 昭西陵

    在今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西清东陵陵区大红门外东侧。是太宗皇太极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寝。孝庄原是太宗之妃,在顺、康两朝参预政事多年,是清初颇有政绩和影响的人物。康熙二十七年(1688) 卒,棺椁停放在东

  • 哥基川

    即吐延川。今陕西延川县北秀延河。《方舆纪要》 卷57延川县: 吐延川 “一名哥基川。番语亦谓之濯筋水”。

  • 武源县

    唐天授二年 (691) 分武康县置,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德清县老县城北五里。景云二年 (711)改名临溪县。古县名。源,一作原。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析武康东乡置,治今浙江省德清县北。“以县界有武承

  • 放生溪

    在今四川乐至县西。《方舆纪要》 卷71乐至县: 放生溪 “在县西十里。西流入简州界,注于雁水”。《清一统志·潼川府一》: 放生溪 “在乐至县西四十里。源出宝鼎山,西流入简州河”。

  • 黄洋河

    在今陕西安康市东。《寰宇记》 卷141金州平利县: 唐武德间移平利县于 “黄羊水北”,即此。《清一统志 · 兴安府一》 引 《旧州志》,谓黄洋河 “在州东五里。源出平利县化龙山,北流入汉”。

  • 绿珠井

    在今广西博白县西北四十里浪平乡平山村绿萝岭下。唐刘恂 《岭表录异》 卷上: “绿珠井在白州双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伦为交趾采访使,以珍珠三斛买之。梁氏之居,旧井存焉。耆老传云: 汲饮此水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