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焉耆镇

焉耆镇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灭焉耆国置,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魏书·唐和传》: 与万度归讨焉耆,“后同征龟兹,度归令和镇焉耆”。即此。唐代为安西四镇之一,唐末陷于吐蕃。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东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新华路。地处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中部,开都河流经。是南北疆的交通要道。唐开元七年(719年)为安西四镇之一。老城修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道光八年(1828年)称为协顺城;二十九年重修、加固、扩展。新城建于清末民初,初步建成了前后街道,地处协顺城外南面,称为南关。1945年筑起了连接协顺城左右两端的新城,设四座城门。新城建后,名为新建镇。1950年为第一区,1954年设焉耆市。1956年撤市后设焉耆镇。314国道和206省道经此。开都河畔风景秀丽。


猜你喜欢

  • 解县

    ①西汉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三十里城东、城西二村之间。北魏太和十一年(487) 改北解县。②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蒲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大业二年 (606) 废。九

  • 达失干

    一名察赤。明西域国名。即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明史·西域传》:达失干“西去撒马儿罕七百余里。城居平原,周二里”。

  • 三咩

    北宋时对西藏扎囊县桑伊区的汉译称。宋张方平《乐全集》卷22:“秦州奏唃厮啰事”,称唃厮啰为“西域武三咩人”。吐蕃王朝(约629—842)沿臧河流域(今雅鲁藏布江)南北两岸设置称为“如”的军政区域四个,

  • 桑株山

    一名萨纳珠山。在今新疆皮山县东南。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62: 桑株山 “桑株水出其北麓。厥产黑土,其树多梨,小而味甘”。

  • 长乐桥

    又名长乐渡。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南镇淮桥东。宋《景定建康志》卷16:长乐桥“唐秦淮上有长乐桥,又曰长乐渡,在江宁县东南六里。今桐林湾是其地,隶长乐坊”。

  • 郭勒亨噶珊

    亦作郭勒痕、郭勒肯。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北岸哈拉恩附近。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 《皇舆全览图》: 黑龙江下游有“郭勒痕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 《吉林通志》卷17: 混同江北岸,

  • 綦市关

    明置,属綦江县。在今四川綦江县南。《明史· 地理志》 綦江县: “ (南) 有綦市关。”

  • 火竹卡

    在今四川理塘县东南五十里。为川藏驿路要站,清有把总驻此。乾隆《卫藏通志》卷4:“火竹卡至火烧坡尖、裹塘宿,计程五十里。”

  • 上帕

    即今云南福贡县治上帕镇。1916年于此设上帕行政区。1932年改康乐设治局。1935年改福贡设治局。1949年改福贡县。

  • 黄墟

    在今河南开封市东。《资治通鉴》: 东晋太和四年 (369),桓温北伐,前燕下邳王慕容厉 “帅步骑二万逆战于黄墟,厉兵大败,单马奔还”。即此。一说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南。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东晋太和四年(3